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藏地拾美记(七)——罗鹿鸣

2013-12-11 21: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4| 评论: 0

摘要: 第7日,四川德格县 德格经学院 西藏江达县 金沙江 矮拉山 晴天 清晨,我被德格宾馆楼下奔腾的河水唤醒,身体也从疲惫不堪之中恢复过来。德格县城海拔3240米,昨晚,因高山反应和旅途劳顿,大行李箱都无力搬了,要不 ...

7日,四川德格县 德格经学院 西藏江达县 金沙江 矮拉山  晴天

 

清晨,我被德格宾馆楼下奔腾的河水唤醒,身体也从疲惫不堪之中恢复过来。德格县城海拔3240米,昨晚,因高山反应和旅途劳顿,大行李箱都无力搬了,要不是我激励起几个在玩耍的小朋友帮我抬上去,真不知道如何才能登上四楼。一夜醒来,这热闹的河水声,都变成悦耳动听、催人奋发的进行曲了。

想起一首《夜行》诗来:

它在深深的河床中奔流,

恼怒、粗暴而沉重,

好似它很想小憩,

而我疲倦得与它不相伯仲。

 

我忙从窗口伸出相机,将宾馆彩绘屋墙下的河流拍了下来。欧曲河的河道很窄,河水很急,从高处向低处冲下来,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因角度问题,两边建筑变形很厉害,我事后用飞思数码图像编辑软件,才将畸变调整过来。这套软件是一个多月前花800元买的,一直没用安装使用。这第一次竟用在了德格的照片上,效果不错,十分得意。对于建筑摄影,广角镜头与一般的镜头都会有变形,佳能公司有一款专门用于建筑拍摄的镜头,可以使建筑物较少变形,以保持建筑物的原样,便于做设计与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款镜头。现在,数码图像编辑软件解决了这个难题,也省下了一笔费用。

德格是与甘肃的夏河、西藏的拉萨并称的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金沙江东岸,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全县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6万余人口。德格意为善地,俗话说:到康巴没到过德格不算到过康巴,到德格没去过印经院,不算到过德格。于是,我匆匆忙忙吃了一碗馄饨,赶赴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坐落在德格县城文化街的小山坡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886平方米。这座历史悠久的印经院,采用字形平面布局手法,外围一圈是用红褐色粘土夯筑的土墙,古朴庄重。墙根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玛尼石,上面写着红色、黄色、白色、绿色、蓝色、青色、黑色的和多彩的六字真言。旁边一个小屋里还有专门雕刻经文的工匠,也可对游客出售,根据大小形状,几十到几百元一块不等。沿着外墙,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信徒在转经,摩肩接踵、首尾相接,络绎不绝。我们或蹲或站,忘情地拍着这流动的色彩,流动的虔诚,流动的福祉,拍摄者也不时地成为我的拍摄对象。突然就想起卞之琳的那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个转完经的藏族美女,自告奋勇为我们当义务讲解员。从她热情的话语、娴熟的介绍中了解到,德格印经院是一座独具藏区建筑特色的密梁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屋顶以藏式平顶为主,主体结构采用块石基础、夯土筑墙,木构梁架和粘土屋面,其中木结构为柱、梁、椽结构:立柱纵横成网,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企口连结,梁上铺椽、不用檩条过度,木结构和内外墙体,都是建筑的主体骨干,互为依存,共同负荷承重,属墙柱混合承重体系。

交了门票,跨入大院,站在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之中,四周建筑雕梁画栋,华贵亮丽。我们随讲解员上了二楼,来到南楼。她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南楼是印经院的正楼,分三层,其中第三层为敞式廊道,现在印经院的大门,就设在楼正中。北楼是主体建筑,为三层楼;东楼和西楼均为四层楼,参差不齐;印经院的四楼,属参差错落的耳楼,专门用于晾晒印好的书页,俗称晒书楼

我们先是在二楼参观藏版库,这里光线很暗,一排一排高高的、从地到梁的木架上全是一龛一龛的雕刻印版。印版呈长方形,顶端有一个手柄。我们拉着手柄将印版抽出来看,只见正反两面,均为雕刻的书版,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有文字的,也有图案的。讲解员介绍说,印版都是特殊处理过的桦木板刻制,主要有三种规格:一种是箭杆本,相当于古代一支箭的长度;一种是肘本,相当于普通人一肘的长度;一种为短小本,长约30厘米。书版的宽度也有很大差别,最宽的有18厘米,最窄的只有5厘米。用印版印成的书页,分为红版和墨版两种。红版为朱砂印刷,通常用于印制珍贵典籍,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墨版是用烟墨印刷。印刷用纸,是用一种名叫阿交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为原料制作而成,这种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不易折皱,吸水性强,同时还具有防虫蛀、防鼠咬,久藏不坏的特点。

讲解员指着这间宽大的房间对我们说:印经院有8间这么大的藏版库,所收藏的印版全部放在这些藏版库里,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多,总计收藏印版28万多块,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朴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印经院除保存浩如烟海的木刻印版之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的内外墙壁上,此外,在进门廊道的左、右两侧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印经院早在十几年前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要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介绍,我们仿佛置身于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大江大河之中。在藏版库的尽头有一扇窗,阳光温馨而祥和地探进来,将赫红色的藏经架涂抹上一层金辉。我们也颇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陶醉于斯,乐不思蜀了。我便减两档光,将光线压暗,让窗外的光芒只照窗口近前的木架,其它地方保持淡黑基调,营造藏版库里肃穆、古拙、神秘、静谧、幽深的气氛。记录这座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让这颗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奇珍异宝,在我的心里永放光芒。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更上一层楼,这里是印佛像的地方,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外照射到红色的佛像雕版上,佛的身上熠熠生辉。一些人忙拍摄,一些人忙着挑选购买刚印出来、散发着墨香的佛像图。从这个小印刷间,再下到二楼,便是大印刷坊了。这里处于内天井的北楼上,印刷工人们大约20余人,成内外两排布局,两人成一对,交替配合进行印刷。一个蘸墨刷到印版上,一个取纸盖在上面,再用刷子在纸上从上而下地刷过去,一张经文就印好了。

我独自一个人爬到了印经院的屋顶。屋顶是平的,上面除金光闪闪的法轮法器之外,还有一座小佛堂,里面香火鼎盛,清灯黄卷,严肃静穆,神秘莫测。我站在屋顶,极目全城,只见红房鄰次栉枇、层层叠叠;悬崖如刃,经幡烈烈;雄鹰滑翔蓝天,太阳如佛普照山川人间。我想,德格之所以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文化发达、宗教兴盛,它那种对各教派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各教派经典的兼容并蓄的尊崇,对历史传统的改革开放的眼界,不正是其得以发达、久远的不竭源泉吗?

 

终于到达西藏了!

西藏,一个令我梦萦魂牵的地方;一个让我充满敬畏的地方;一个叫我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今天,我终于踏上你广袤的大地,触摸你6个湖南省大的庞大侗体,仰望你峻极的雪峰,探索你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文化。千里之行始于心,从今天开始,我的身就与你同行,我的心就与你同在!

从四川德格沿317公路南行32公里,到达西藏与四川的界河金沙江,河对岸一座圆型雕堡屹立岸边,雕堡是石砌的,四周布满了长方形的小窗和小射击孔,只有顶上呈六角形的屋顶盖着青瓦,这显然是现在的人们为了遮挡雨雪添加上去的。而雕堡与充满的射击孔,可见昔日两岸对峙警惕的历史。如今,一幅“西藏欢迎您”的金色大字,将过去两岸的风云一笔扫尽。

跨过金沙江桥,江达县岗托综合检查站将我们拦了下来。每一个人都交出身份证,到窗口一一对照后方可放行。同时,也给司机开出了一张限速单。从此,不断地遇到检查站、不断的收发身份证、不断的限速成为在西藏旅行每一天的必修课,从岗托到昌都的路上竟被检查了七八次。大家感到烦心与不快,在自己的国土上旅行,竟如此这般地不方便,可见社会管理的低级与简单。

 

趁着检查的空隙,我跑回到金沙江桥上,观看这条著名的大江。我眼中的金沙江与167年前法国神父古伯察渡过的金沙江性格迥然不同。他看到的金沙江是极其猛烈的、咆哮的,江水如泻,发出沉闷而凄惨的响声,河水夹带巨冰撞击在高低不平的坡面上被粉碎。字里行间他被清政府驱逐忧郁喑然的心境表露无遗。他由西而东渡过的金沙江,应是在此地下游200公里左右临近四川巴塘的地方。在季节上我晚他一个月渡江,硬是没有看到河水里有任何冰块一样的东西。我又想起《话说长江》里所描述的金沙江:更是陡坡挨着陡坡,拐弯接着拐弯。它不是从高处往下滑,而是猛地跳下来,猛地冲下去。所以,金沙江显得格外刚毅顽强、豪放潇洒,可以说它是一位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运动员。

而此时我眼中的金沙江由北而南蜿蜒而来,江面不宽,河床很深,河水却没有咆哮之声,并没有显得暴跳如雷与桀骜不驯,安静中略显急躁,在两边台地下切的峡谷中奔涌,水因雨而浑,金沙江也宛如一条黄色的苍龙,穿地而行。峡谷两岸一样的高度,桥也是平卧其上,仅百米之距。

 

从兰州出发已是第七天,现在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这里属西藏最东面的昌都地区,是连接青海、四川、云南与西藏的重要枢纽,也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横断山脉西端结合部,也是横断山脉的主要部分。南北走向的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等大山纵行其间,自东往西,夹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貎。有人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这里的造山运动好像一辆巨大无比的拖拉机,带着大小不等的许多犁耙由北到南犁了一番地,犁出了大沟大壑、台原高垄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就是最大最深的三道犁沟。这三条大江,又如一条偌大的连衣裙,昌都便是其腰身之上的部分,在藏、滇、川交界的香格里拉地区收束了腰身,再往下便敞开了喇叭形的裙摆,地形也由大起伏、大跌宕,变成了缅甸、泰国的大平原。正因为横断山脉独特的地理构造,营造出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浓郁神秘的宗教文化。

 

从岗托起程继续西进,翻越海拔4245米的矮拉山,便自此一头扑入大山的怀里。这是经川藏北线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垭口,真正开始西藏翻山越岭的行程,眼睛的新鲜感与内心的向往欲也自此翻开新的一页。矮拉山没有雀儿山的险峻高大,也没有角锋刃脊的锐利,山体浑圆、粗矮,山谷平和、质朴,虽然起伏不大,却也无穷无尽。山谷中间,种植一块一块的青稞,阳光下,成熟的庄稼青黄一片,低矮的土屋或在青稞地中间,或在青稞地的边缘,像一枚一枚的图钉钉在青黄色的纸上,让风翻动而不吹走一般。有一些土屋周围,还种着青青的蔬菜与土豆,立着显得稀稀拉拉的几棵绿叶婆娑的杨树,在这高海拔地区令人称奇。

山谷底部,地表上覆盖的是高山草甸;往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青翠的云杉,成带状沿山腰绵延;森林之上又是高山草甸灌丛,黑色的牛毛帐房像菌子一样长在草地上,看样子,这里是农业与牧业混合地带;再往上,便是寸草不生的祼石岩屑,呈焦黑色或赭红色,间有白色纹理。山顶上有一列石峰,左边最大的像一只大龟向西伸头张望,对面十几个小山峰好像一只只泥蛙昂头在倾听那只神龟的律令;白云就是它们的旗帜,向远方的来客打着旗语。

在矮拉山口,遇到“红谷滩车队”,说是车队,其实只有三个骑着自行车的人组成。他们吃力地蹬着车子来到山口,与我们相见,大家互相高声地打着招呼,亲热地站在一起合影留念,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交谈中,得知他们来自安徽省,都是五十岁左右年纪,已离开家乡二个多月了。准备沿川藏北线到成都,然后坐车返回家乡。我问他们辛苦不辛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辛苦,但值得啊!”我便让他们重新骑上车,以蓝天作背景,将他们定格在相机里。他们多彩的头盔在正午的阳光里放射光芒,鲜艳的运动衣将山野映亮,俯身蹬车的身姿呈现力与形的造型,频频招动的手,拔动我们心中钦佩的琴弦。这些并不丰衣足食的濒临下岗的工人,他们对生活的动力犹如绞动的车轮源源不绝,以对新地域、新景观、新文化等新奇事物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生命。

当一个又一个、一队又一队徒步或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旅行者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成千上万的踏上西藏大地的人们,使这雪域高原增添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现在,一年有1000多万人来西藏观光旅游。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启程,怀着不同的心愿,向着西藏进发,这就是西藏的魅力所在!

朋友,没有出发

哪来抵达;

即使没有抵达,我们

也要尝试出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热门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