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赴西藏创作活动圆满结束

2013-8-11 17:59| 发布者: 岁月如歌| 查看: 1340| 评论: 3

摘要: 由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组织的甘青川藏摄影创作团于2013年7月23日从兰州出发,沿途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饱览了沿途美丽的风光、游览了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德格印经院、强巴林寺、大昭寺、扎什伦布寺 ...

由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组织的甘青川藏摄影创作团于2013723日从兰州出发 ,沿途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饱览了沿途美丽的风光、游览了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德格印经院、强巴林寺、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拍摄了自然风光、优美的桑科草原、黄河大拐弯、邦达草原、卡若拉冰川、雅鲁藏布大峡谷、西藏三大圣湖中的纳木措、羊卓雍错等;创作团于201382日到达拉萨后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参加了色拉寺特有的辨经活动、游览了高原湖泊巴松措,86日清晨大家四点起床步行五公里赶到哲蚌寺,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雪顿节晒佛活动,感受到了西藏最浓重的藏历新年的节日气氛。

88日大家怀着不舍的心情乘飞机离开拉萨回到了长沙,这次活动历时十七天沿途遇到了道路塌方和泥石流我们都顺利的通过了有惊无险,一路上的故事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藏地拾美记

                              罗鹿鸣


在你们白茫茫的道路上,

远方是如何地牵动我心!

——引自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夏夜》


                  序


    2013年7月24日至8月9日,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组织的“解读藏地密码”旅行摄影活动举行。我们从兰州出发,先后经过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果洛州、四川省甘孜州进入西藏。又经昌都、林芝到达拉萨。然后再去了日喀则和山南。我们历时17天,穿越了安多藏区、康巴藏区、卫藏三大藏区,经历了两次车祸、一次汽车抛锚、两次小泥石流、一次垮桥、一次差点挤死,我被挤得踩烂旅游鞋一双。也算有几分历险传奇色彩。

 在人们生活日益富足、而心灵日益焦虑的时代,旅行是一种寻找与发现、悦目与赏心。我们此次藏地之行,险阻与平川交错,美景与藏俗辉映,痛苦与欢乐并存,沮丧与埋怨连声。经过之后,一切皆成美好的回忆。甚至连车祸、滑坡、走错道、被敲诈、高山反应、挤扁的噩梦,都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这次藏地摄影,拍得最多的,第一是寺院,宗教、文化与民俗在这里交融,神秘与庄严在这里笼罩;第二是经幡,神与人发出呼唤,色彩与动感集于一体;第三是雪山,壮丽、冷峻、崇高、圣洁,让人激动不已。藏地行摄,感觉最痛苦的,第一是高山反应,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气短胸闷,腹泻,唇干发青;第二是路差路险路难行,车颠簸不堪,翻山越岭,时有险情。藏地行摄,最感兴趣的话题,第一是活佛圆寂与灵童转世,神秘色彩与传奇特色让人总想一窥奥妙;第二是天葬,以非常之手段,达到灵与肉的升华,给肉体以一个最生态的句号。藏地行摄,最大的收获,第一是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第二是心理上的探赜索隐、经奇历险;第三是征服高山巨原、异域险途的征服感得到满足。

我愿如鸟展翅,

突出禁囿我的魔框,

飞向那些日子,

它的那些黄金至今犹在闪光。

——引自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千年以前》


第1日,甘肃夏河县 拉卜楞寺 桑科草原  阴转阵雨


7月24日上午9时,我们从兰州出发,开始了藏地之行首日之旅。

沿着213国道南下,经临夏市到王格尔塘。一路上,兰州附近黄土高原寸草不生的峁、梁、沟渐渐退去,山间河谷的逐渐绿色扑面而来。茂盛的包谷、大豆、青稞成片成垄,回族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公路两侧不时有形制各异的清真寺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在这片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充满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天下回回临夏多”,果然名不虚传。

从临夏城东穿掠而过,人欢马叫车挤,正在修的路十分难行。南行几十公里,来到大夏河峡谷。离开国道右拐入312省道后,土门关至拉卜楞寺一线皆深壑峻岭。土门关是一处著名景点,它不仅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伊斯兰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分水岭,还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关内,夏河蜿蜒,经塔座座,经幡烈烈,白塔红墙彩幡成为崇山峻岭之间亮丽的风景,吸引我们不停地揿响快门,我们也自此进入雪域佛国,开始了藏地的行程。


藏地行程的第一站是安多藏区。广袤的藏地分为三个部分:即卫藏、康藏和安多。卫藏是指青海玉树以南、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广大西藏地区,又分为前藏与后藏;康藏又称康巴,是指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的藏族地区;安多是指青海、甘肃和四川西北部的藏区。安多藏区的中心部分是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区域的藏民都操一种方言——安多话。而夏河县是安多藏区的文化中心,也是与拉萨、四川德格齐名的三大藏区文化中心之一。

到达夏河县城,已是下午三点。我们没有时间吃中午饭,饥肠漉漉。本来要打前站的那台行李运输车,直到现在连鬼影都没见。我们这一台金杯面包与那一台中巴车上的人,为了赶在拉卜楞寺下班之前参观,只好忍饥挨饿直奔寺里。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一番。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天空就像我们一行的脸色,不时滴几点小雨,将我们不高的兴致又淋湿了。摄影艺术,是用心灵蘸着光线创造的奇美的文字,是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水魄山魂。没有好光线,就像画家没有好颜料,诗人没有灵感。因此,我们拍摄这座3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也草草收场。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之滨,凤山脚下。是西藏之外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占地1234亩,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屋顶的镏金铜瓦、金幢、金轮、金鹿,虽无阳光照耀,仍发出本色的光芒。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名播遐迩的大寺院,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并称黄教六大寺院。

寺院是藏传佛教仪规、宗教文化、僧俗生活的集中展现之处。不仅集中了佛教建筑、雕塑、壁画、唐卡、坛城、法事活动等,同时也能拍到生活于其中的喇嘛及各地前来朝圣参拜的信徒,宗教人文题材的摄影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拍建筑物时广角镜头非常需要。而抓拍一些人物特写,中长焦镜头也是必备。不过,一只24-105的变焦镜头基本可以通吃。在殿内拍摄,大光圈的镜头与高感光度的数码相机优势尽显。

我们十几个人像散兵游勇一般游走在红墙金殿之间,除拍一些经堂、佛殿、藏式楼、佛宫、经轮房、僧舍、镀金铜塔等建筑物和一些雕梁画栋、绣佛、幢幡宝盖、顶幕、法轮、宝瓶、金瓦红墙、龙腾兽跃的小品特写作资料之外,主要将镜头对准了围绕大寺转经与在长长的转经筒前拔动经轮的信徒。我们也没有来得及找到合适的角度去拍摄大寺全景,展示安多藏区第一名刹的恢弘气势。更没有时间去领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的六大学院,只有对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俗、动人的传说留下无尽的怀想。


快六点了,收拢十几个人朝桑科草原进发。出县城西南行十多公里,夏河两岸越来越开阔,在那经幡摇动、经幢高耸、帐房麋集的地方,就是开满金莲花、苏鲁花、山丹花的著名的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海拔3000米,这里地势开阔,连绵起伏,绿草成茵,鲜花繁盛,只可惜没有蓝天白云,照片的锐度、反差、饱和度都深受影响,我们也没有尽兴尽意,拍到满意的照片。

于是,大家进入一座度假村的板房,披上藏族工作人员献上的哈达,喝上几杯浓酽醇香的青稞酒,进入晚餐与中餐共吃的程序。奶茶、酒和肉香与大家的欢声笑语洋溢着这间小屋。对于曾经在青藏高原生活过十年的我来说,我们所吃到的半只烤羊,瘦得皮包骨,是我吃过见过的最瘦的羊。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隐忍不发,将心中的不快深藏内心。

今天的行拍,拉卜楞寺的宗教、桑科草原的美丽、烤全羊的诱惑、藏族模特的许愿,全在暮色中挥散干净。今天,我们行程260公里,花费了6个小时,老牛拉破车所带来的身体疲惫,像那覆盖云山草海的黑云,吞没了我们。

对于一个摄影团队而言,今天,劳而无获!


我心有不甘。于是,与雁峰兄借机留住在草原,期待草原上的明天,有一个喷薄的日出。

入夜,桑科草原好几处都是灯火通明,一场颇具规模的广场篝火晚会上演正炽,火屑扬天,人影朣朦,劲歌响彻夜空,锅庄舞的踢踏之声,在草原的胸膛之上发出欢乐的跫音。偶尔还有焰火冲天而起,火树银花装点出草原之夜的绚丽与多彩。

9点半,灯熄歌停舞止,大地归于寂静。

我们寄身的板房很薄,在昏暗的灯光下,神侃胡聊的活动进入高潮。我们此行的向导袁玮,是国家级运动健将,他讲述了两次登顶珠峰、登完阿尔金山等所有甘肃高山与极高山的故事,尤其是他在得知日本登山队正准备首登托勒南山时,立即出发,赶在日本人之前抢登成功,成为首登托勒南山第一人。其爱国情怀令我肃然起敬。而这个草原客栈的老板冯正先生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辞去公职,抛家舍子,离开兰州十几年,长住在桑科草原上,每年冬天回到兰州休息,反而感到极不适应,陌生感与疏离感使他总是急急地离开,逃离到桑科草原上来。他独自在藏区高山、草原、峡谷行走,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见过无数人所未见的奇迹。他还是一个摄影家,十多年前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了。他拍过天葬的全过程,当他讲到天葬师割下的人头囫囵地进入他的镜头时,我十分的震悚。他用苹果平板电脑展示一些藏地照片,其取材、构图、用光、影调处理独具匠心,不愧是摄影高手。整个晚上,只有东方航空传媒老徐父子是很好的听客,这个写童话的作家竟没有给我们奉献一个故事。

这一夜,我与雁峰兄絮叨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为止,用德国诗人黑塞的一首诗《夜》来描绘,十分贴切:

     我灭去烛光,

     夜涌进敞开的窗,

它轻轻拥抱我,我们

如挚友无间,如手足情长。


我们同病怀乡,

我们互诉梦里的衷肠,

喁喁地絮谈

祖屋里的旧日时光。


第2日,甘肃夏河县 达久滩 碌曲县 尕海 玛曲县 玛曲山口 阿尼玛卿山  阴转雨


因有轻微高山反应,睡不踏实。凌晨4点醒来,5点起床,加添一条线裤和一件黑色厚裇,套上外裤和红色防晒防雨冲锋衣,打着手电开门而出,准备拍摄日出。抬头看天,天黑云厚,用手电照草,水珠晶莹,看样子晚上是下过雨了。天公不作美,拍摄日出自然泡汤。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深。然无力回天,只好重新和衣睡下,等待天明。

上午八点多,我们从夏河县城出发,重经桑科草原,继续向西南方向穿行。桑科草原离达久滩草原约50公里,是312省道,草原开阔,河谷宽广,草青花妍,牛羊成群,好像悠然富足的天堂。特别是达久滩的花海,令人欣喜若狂。公路右边河滩是一片白色调的花海,夹杂着红、黄色的花,蓝白花纹的帐房宛如花海中的方舟;公路左边山麓台地上是一片红黄色调的花毯,主要是马先蒿、珠芽蓼类,开得热烈、奢华的鲜花,厚厚地铺在大地上,惹得我好想到上面打一个滚。从达久滩离开省道向东南转入县道,经过科才乡、红科村八九十公里砂石搓板路的颠簸,下午二点半才抵达碌曲县城。一条宽阔的大街,整齐,壮观,一色的黄墙红顶的房子从这头一直延伸到尽头,商铺林立,行人、摩托、三轮、汽车穿梭不息,颇感人丁兴旺、市场繁荣。

用一个小时吃完午饭,即出县城,我们的金杯车带着中巴车沿213国道向东直奔郎木寺。哪知刚过尕海,车被唤返回,向南停在尕海边。大家下去拍了一阵,也有几个人架起了三角架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云层太厚,光线不通透,湖面也没有什么大鸟,拍出大片的愿望也没有达到。但水天一色、湖山相映、水草丰美的景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尤其值得记录的是,我在尕海湖畔发现了大名鼎鼎的绿绒蒿,此花以前在青海湖畔见过,但不知其芳名。在湖畔黄色的金盏菊、红色的矮柳、紫红的珠芽蓼和各种花色的马先蒿之中,一丛蓝得发紫的花鹤立鸡群,这次回家后整理照片,对照查阅大量资料,现在才知道,它就是绿绒蒿。

绿绒蒿是世界名花之一,特别是受欧洲、美国喜欢的名贵花卉,100多年前,他们派出猎花者从我国大量采集移植到欧美,在那里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蓝罂粟。20世纪初,植物采集者金敦 沃德到青藏高原,写下了《绿绒蒿的故乡》一书,将蓝色绿绒蒿介绍到英国。而在园艺学界,被称为第一个打开中国西部花园大门的欧内斯特 威尔逊,就因在康定附近发现了蓝色绿绒蒿、在昆仑山口找到了红色绿绒蒿,回到英国后,他得到了一枚镶嵌着41颗钻石的形状如绿绒蒿的金徽章。

绿绒蒿是第三纪的孒遗成员,已知的49种绿绒蒿中国分布有38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生长在草坡、石坡、流石滩或林缘,在高寒、干旱、光照充足的环境里生长,每年6月到7月为盛花期,其绒毛柔长,花朵薄如蝉翼,生动欲飞,艳丽动人。像罂粟花,更像虞美人。寺庙里的白度母、绿度母手中拿着的花朵就是蓝色的绿绒蒿,它还是藏药的一味重要药材,所以,中国的绿绒蒿不是长在园林里,而是躺在药柜里。现在,绿绒蒿已成为青藏高原植物的标志,它也成为一种看似柔弱娇美、实则坚韧刚强的象征。后来就有一部电影叫《绿绒蒿》,歌颂一名女教师献身高原教育事业的。那同名歌曲的旋律优美缠绵:

绿绒蒿开了,你走了。许多话还没有说,许多歌还没有唱。绿绒蒿谢了,你来了。火塘边的诉说,直到天亮!我想唱的歌被风吹散了,满山的绿绒蒿谢了又开了!我想说的话,落在了山谷里,满山的思念啊,一年又一年……


从尕海经204省道到玛曲,云渐开脸,蓝天时隐时现,山地景观与高山草甸景观在光影的映照下变得丰采绰约,在翻越玛曲山口时达到高潮。

这个山口,是我们出行两天来壮丽、多样、迷人的景观了。垭口,经幡纵横密布,风展彩旗,呼呼有声。山门上插满五色经旗,经塔耸立其侧,藏族信徒甩动长袖,朝天空抛洒“隆达”。西边的山脊上,堆着高过人头的玛尼石,上面缠绕着经条,插着经旗。再往上,是一个大经幡阵,一边依靠高耸入云、老鹰盘旋的山峰,一边面向旷野莾原。驰目远处,群山粗犷的胴体披上了军绿色的薄衣,山下村庄已有炊烟袅娜。特别是那宽广的河床,在夕阳下浮光耀金,九曲回肠一般在草原的怀抱里舒展自如,牛马群与羊群如点点繁星,星罗棋布,氤氲之气又增添几许神秘与波诡。玛曲的美景啊,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那条九曲之河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黄河。那座草原之城就是远近有名的玛曲县城。在山上,自然之壮美、宗教之神奇、人文之活跃,让我们的镜头好好饱餐了一顿。只可惜下得山来,没有在县城驻足,没有在黄河畔拾美,而是跨过黄河大桥,一直往南奔去。我们只得在车上高速拍摄一些质量不高的图片。车上拍摄,一定要速度优先,根据车速高低、车体摇晃颠簸程度而不同,大致在800分之一秒至2000分之一秒之间为妥。我一般定速在1500分之一秒左右。不然,照片在后视窗上看还马马虎虎,放到电脑上一看,必然是清晰度有问题的。而要提高速度,除了增大镜头光圈外,主要是通过ISO感光度来调整。

向南,我们翻过阿尼玛卿山,与雨云赛跑。向导说到阿万仓草原拍摄彩虹,于是,我们怀揣彩虹的梦想,在坎坷不平的县乡公路上狂颠了两个多小时,草原、沼泽、河汊交织的平阔地貎终于消失了,天,终于黑了,没见彩虹。开始人们都对向导满怀感激,以为他引领我们走这么不平凡的路,带我们去拍难得的美景,当发现什么也没拍到的时候,才意识到行程被全部改变,原日程安排的郎木寺、黄河第一弯都没有去了,原定住的玛曲县也不住了,又摸黑行经木西台乡,在木拉村附近再跨过黄河,进入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直到晚上10点半钟才到达新的目的地——青海省久治县。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多跑了200公里,什么片子都没有拍。

大家都被颠得身子骨散了架,高山反应随之加重,今天的行程目的与拍摄点全部泡汤,于是,怨言纷起,加上吃住安排不周,大部分伙伴都愤怒于形色了。


第3日,青海久治县 乱石头垭口 经幡 年宝玉则 白玉寺 班玛县  阴晴雨相间


久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之处,属果洛州,这也是我在青海生活十年唯一没有到过的州。这个被北面的阿尼玛卿神山与南面的巴颜喀拉山相拥的县,在我的印象中是青海省最边远、最贫困的县之一,全县仅有1.7万人。县城小得可怜,在一些游客的笔下,是连用了几个“最”字的地方:“是所见过的最小的县城”、“食宿条件最差的县城”。近几年来,大多数人到久治县的目标,是县城南边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在省里做的“大美青海”对外宣传中,该公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中,可以见到它的壮美的画面。而我在此行之前,竟然对这个名闻遐迩的地方一无所知。

昨晚,许多人有比较重的高山反应,头疼脑胀,胸闷气短,睡不觉,食无味,全身软弱无力,还有同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唇干,反应迟钝。我们好几个人还觉得地板在抖动。我这个老高原也是反应较重的一个。虽然喝了红景天、板兰根,也无明显好转。早餐过后,一夜的疲劳与高原反应都有所缓解,大家打起精神,向南边40公里外的年保玉则雪山出发。

今天行程较短,从青海久治县到班玛县,180多公里,主要景点,一是年保玉则,一是白玉寺。我们走的是101省道。说是省道,路况比内地县道还差,但比起昨天晚上甘肃到青海的县乡公路,此砂石路已是平坦了许多。

一路西行,全是慢坡与盘山道,一路风光甚是惹眼,天空放晴,我们向往的蓝天白云在草原上、山岭上变化着千姿百态,荒山秃岭越来越高大雄壮,一路上一再要求停车拍照沿途美色。


上午10点半,我们来到海拔4207米的乱石头垭口,这里一个巨大的经幡群吸引我们。我们以巴颜喀拉山连绵起伏的山脉作背景,以经幡作为前景,尽情拍摄。这是继玛曲山口之后看到的又一壮观的经幡群。我离开青海省到内地上班已17年,那时,我也到过青海许多地方,寺院破落,很少见到经幡,而如今,藏地处处是经幡飞扬,场面宏大的经幡也不时出现在寺院、山林、草地、河谷。或成塔成林成墙成伞,点、线、面交织,尉为壮观。

经幡是藏民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这个既有久远历史、又具丰富内涵、还显美学意蕴的经幡,是藏族浩如烟海的民风民俗中光芒四射、灵动异常的沧海一粟。它蓝、白、红、绿、黄五色布上,或印有佛陀教言,或印有鸟兽图案,年年都要在藏历新年后某一个良辰吉日换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笔不少的金钱开支。据说,一根10米长的经幡,要30元左右。四川就有规模较大的经幡制作工厂。

《阿弥陀经》里说,风吹树林,皆是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这色彩缤纷的经幡,在高原风的展动下“呼呼”作声,它的每一次展动,都传达着人们对上天的崇敬与礼赞,神便为世间消除一份孽障与苦难。这是柔韧而坚定的信仰,是天地间四季不息的神的颂歌。而我们这些呼吸雾霾、心灵蒙尘的人,平日里都是听到叮零当啷的声音,此时此刻,让心洗净安静下来,谛听这雪域佛国的天籁之音,以忏悔来洗浴心灵,以醒悟使血肉再生吧!。

而藏族诗人班果,不知道他现在对经幡是如何认知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对黄昏的经幡唱过挽歌:

    千百年来

    经幡处在飞翔的状态

    经幡一直处在飞翔的状态

    如生长不息的鸟翼

    一次次死去

    一次次醒来

    就是等不到那只能解开绳子放飞众生的手


继续下山上山,在不知不觉的盘旋间,远方一座雪峰凸现在天际之上,威严冷峻地注视着我们这拔远方来客。有人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我也身不由已的喊道:“看,雪峰!”。雪峰的出现,调动了人们兴奋的情绪,打开车窗,沿途狂拍不止,把对雪山的渴念一古脑儿全装进镜头之中。

在年保玉则景区外边藏族毡房里吃午饭,店主是一个高个头四十多岁的安多汉子,他对同伴们对其家人的拍摄大发雷霆。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我跟他女儿聊天,得知她现在读初中,是在离此地800公里外的省城西宁市上学,暑假在家帮父母接待客人。现在,许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藏人,都将子女送到州上读小学、送到省城读中学,一些人还在州上、省城买了房陪读。在县城、州上还有汉藏双语教学,在省城,可能只学汉语了,这些来自草原的青少年,也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

从简易的景区入口进入核心景区仙女湖,约有四公里,全是爬坡,公路下面,一条宽泛的河谷,不时有几顶白色帐蓬与黑色牛毛帐房临水而居,牦牛、羊只、马匹在河滩悠然自得地低头食草,只有黑黑的藏獒,不友好的奔跑过来狂吠几声,浅浅的、清清的、亮亮的河水,淌过繁花绿草,将我们的视线引到北面的蓝天白云之下。令人目醉神迷的草原美景尚来不及消化,我们的车已在年保玉则公园的停车场停了下来。大家扛上“长枪短炮”三角架,跨入了美色之中。

我站在入口左边木板搭起的观景台上,公园全景尽收眼底。屏风一般竖起的年保玉则峰,海拔5369米,它不愧为巴颜喀拉山的主峰,雄伟、高峻,峻峭的山脊线如锋刃一般切向云天,白云使它伟岸的身躯有“欲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尤其是那雪的锋芒与从终年积雪的峰颠流下的白溪直刺人和内心,剔除五脏六腑的尘埃与俗务,瞬间使你也圣洁起来,崇高起来。

年保玉则处于青海久治县与四川阿坝接壤地带,无数海拔4000米以上的群峰将其环列,这里是亚热带季风高原高峰气候区域的边缘,云杉、松柏遍生于山麓,虫草、贝母成长于山坡,白唇鹿、黑熊出没于森林草原。它虽没有阿尼玛卿山(藏族信仰的21座神山中排名第四)的名声大,但却是果洛诸部落的发祥地,也是备受尊崇的“果洛山”,转山的信徒也是不少。

东南西三面环山的仙女湖,安静地在年保玉则的怀抱里沉睡,深沉得没有波澜,明镜一般让日月洗浴,让年保玉则青春永葆。在湖的岸边,一座巨大的经幡塔以五色的风马,增添圣湖神山的神秘与亮丽,蓝烟袅娜的煨桑台,烟云飘怱,扑朔迷离,让多少世俗之人与神开展心灵的沟通。木板搭起的在草地之上的游道,蜿蜒穿起人们的脚步,落在游道上的脚步声轻松而有韵致,像是对着神山圣湖诉说一路征尘,也帮人们斩断昔日城市上空的雾霾、心灵里的尘埃、车水马龙的噪音。

用广角镜头照完全景与大景,我便换上长镜头捕捉特写画面。先是将坐卧草地上的一块刻着六字谶言巨石和围绕它转经的藏妇定格下来,再将远处湖滨的鲜艳的经幡与明净的湖水对照出来,然后像猎人猎取猎物一样猎取画面。在游道上尽情拍摄美女的外国游客、从湖边向西踏过草地三三两两的游人、东山坡上低头吃草的羊群、涉河而过的牦牛队列、坐在湖滨仰头痛钦青稞酒的藏人皆入我法眼,特别是两个带着小孩的藏族妇女,或坐或卧在草地之上,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她们头上一顶绿白相间的遮阳伞和旁边蓝底红字的遮阳伞,在湖光与草色间格外绚丽夺目。这一幅简洁、明丽、情趣盎然的图画,不仅以特写镜头记入我的相机,更像藏地的岩雕一般刻入我的灵魂深处。

因时间紧迫,也为了节省体力、避免因劳累而引起高山反应,我没有走到湖边与湖水亲近,没有掬起清凉的湖水洗一把疲惫的脸。但三个年轻的喇嘛,请我为他们拍出各种姿势、向我学习使用单反相机、他们用手机自拍,玩微信与QQ,与我合影,带给我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也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喇嘛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我返回之际,天色由亮灰急转成暗黑,像突然间在头上支起了偌大的牦牛帐房,骤然而至的豪雨挥动着鞭子,将四散的游客驱赶回大门和停车场。我看到一个喇嘛坐在草地上,他没有躲雨离开的意思,而是用一块红色的布举在头顶,风展动着那块布,如一面旗帜。那种丛容就如云雨中的山峰一般。我一边保护着相机,收缩起三角架奔出景区大门,冲上我们的中巴车。沿公路下行,离开景区的路尚未走完,雨已停,眼前呈现出一幅迷人的雨过天晴的景色:阳光拔开云层披下瀑布般的金发,草原牧场的水珠钻石般闪烁,绿色莾原变得格外清新润目,尤其是那曲折回环、穿越草原的河水,在阳光宠照之下金光闪烁,如金龙盘旋穿行在天地之间。天更蓝,云更白,高山草原更加辽远,我们的心胸也更加辽远了!


出年保玉则景区,沿101省道往西南偏西行驶,一路的高山草甸与河谷风光。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扎拉山垭口。这个海拔4239米的垭口,也是经幡如阵,为过往的人们祈求平安吉祥。从垭口到白玉寺沿途,雪峰耸立,高山雄壮,河谷舒缓,草原美玉,经幡飞舞,景色美不胜收。我们随着山路盘旋,在窗口左右开弓地揿响相机的快门,你拍几张就让出窗口,后面的人接上来再拍,就像在坑道发射子弹的士兵交替着射击,忙得不亦乐乎,气喘嘘嘘。

过了近两个小时,我们从隆格山垭口落下去,已见前边的山坡上建满寺院,快出山谷口时,公路左边的山上从山头到山脚,插满了五色经旗,十分壮观,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我要求停车,爬到右边的山坡上,脚下的坡地全是鼠洞,硕大的老鼠见我来了惊得乱跑。我喘着气爬到坡上,迎面的寺院顿时全景般映入眼帘。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建筑依山而立,在夕阳下放射着金色光芒。101省道伴着玛柯河从山麓寺前流过,河谷较宽敞,镀着粼粼波光。这就是格鲁派的隆格寺,该寺正面为年宝叶什则山脉,右侧为闻名青南的俄木措湖风景区。

我们在夕阳温柔的陪伴下又往前行驶25公里,便来到了果洛地区宁玛派第一大寺——白玉寺。这是一处风光独美的地方,河滩水浇草青,背靠高山,山上到处有经幡,山麓至河滩的台地上,哗拉拉地一大片寺院建筑,颇具规模。这里是久治县与班玛县交界处,南距班玛县60公里。

藏传佛教影响较大、流传至今的主要是红(宁玛)、白(噶举)、花(萨迦)、黄(格鲁)四大教派,格鲁派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教派。各派依其服饰和较之服饰更重要的一些特征而区分,都有本派历史传承、宗师、所擅之道和传说故事。白玉寺是青海省最有名的宁玛派寺院之一。也是四川西康白玉寺的子寺。经过近七八年的新修重建,如今占地逾千亩,规模与影响已超过母寺。宁玛派相传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基本教法,由于该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寺门前笔直的公路上走了一段,没有到寺院内走一走,错过了贴金镶银的、藏着镇寺之宝——佛牙的灵塔,也没有时间去参加当地为期45天、僧与民云集的“坐夏”民间活动,直奔班玛县。我们抵达县城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在大街上往返两三次寻找饭馆吃饭而未果,最后,在一个重庆火锅店凑合着填饱肚子。我呢,则与雁峰兄另寻了一个青海民和拉面馆吃了一碗拉面。

在县里招待所度过一晚,这是七十年代建的简易招待所,据说已是县里最高档的接待场所了。


第4日,青海班玛县 多柯河谷 中国最高林区 高山飞石 四川色达县 年龙乡 珠日神山  晴天遇雪


天刚麻麻亮就从招待所出发,在一个小小的临街饭店吃了一碗稀饭、两个包子、一个鸡蛋。离开县城时,6点40分,到达知钦乡时已是10点10分。60公里的路程竟跑了三个半小时,平均时速只有十七八公里,我们路上三番五次催促开快一点,司机都当做耳边风,置之不理。其实,这一段路面较平坦,时速三四十公里没有问题,我们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消耗在路上车上了。大家都一肚子的怨气,司机偏偏对着干,用行动报复。“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个人相互间的融洽相处,我们尽最大努力去互相了解和互相帮助。”对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医生格哈特.多马格的话,我们不禁汗颜。

从这里跨过一条河流,沿东南方向行驶,河流像不离不弃的情侣伴在公路之侧。越往前,河水越来越湍急,河谷时宽时窄,浑浊的洪水发出激荡之声,让这个世界变得有些忐忑不安。河两岸的帐房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藏式雕房,或独栋,或连排,或成片,二层三层居多。散布在河谷或半山腰下,用色彩各异的片石垒砌而成。雕房与险山、峻岩、森林、草地、河谷、经塔、经幡构成了一幅异域神秘的风情图。

在民居转换的同一时空,这里的植被也为之一变,高山草甸风光变成了河谷峡谷风光,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云杉、冷杉,山梁上的树木如一道优美的弧线与蓝天白云相接,我疑是到了新疆喀纳斯,又像是置身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也如在北欧挪威森林里一般。但这里的河谷两岸、桥梁、奇特的雕房与灵动而鲜艳的经幡,显得不是瑞士胜过瑞士,不是挪威,胜过挪威。参天的川西云杉、苍翠的祁连圆柏、奇特的鳞皮冷杉、时宽时窄的河谷、巍然的崇山峻岭、无处不舞的经幡、鲜明庄重的雕房、满山遍岸的牛羊,令我眼花缭乱。我不禁感慨:中国有如此美景,又何须远走他乡。人们为什么总是看到远方的风景,而忘却眼前的玫瑰呢?

我们正在忘情地拍着河谷两旁的风光照片,车在路上停了下来,前面已停了一长排的车。原来,左边陡峭的山崖正在塌方,公路已被塌方的土石堵了大半,山上还不时有零散的石头在坠落。怎么办?司机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决定闯过去。于是,我们盯着山崖,如有大落石随时发出警报。司机不能轰油门,不能揿喇叭,以防惊落石块。我们小心而勇敢地开了过去,一些小石块与土块滚落在山崖边,当我们正长吁一口气的时候,真正的恶噩将我们当头一棒。

原来,我们又被前面几台正在施工的重型设备挡住了去路。修路人告诉我们,这里封路,要明天早上才能通行!在惊愕之际,我们又被证明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这条公路不是通往四川色达县的,而是通往壤塘县的,离壤塘县只有七八十公里了,而色达县必须返回才能到达,否则得绕行200多公里。经过熟悉路况的司机计算,我们多走了60多公里,往返一下就是多走130公里,按时速不到20公里计算,我们冤枉浪费了七八个小时。大家全都掉进冰窖里一般。

幸好沿途风光无限,阴错阳差地得见这里森林峡谷美丽的风景,也是意外之获,算误入歧途的一种补偿吧!

后来查询资料,才得知:这是青海与四川交界之处的多柯河(又称杜柯河)谷地,它与班玛县玛柯河谷地,共同构成青海东南的原始森林,也是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还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林区。仁玉林场、多柯河林场就在这两条河谷。这一带,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作物丰富,河宽水丰,氧气充足,不仅是果洛州最重要的农业区,还是果洛十三族的发源地,有“小江南”的美誉。不仅如此,班玛县曾经还是果洛州藏传佛教氛围最浓厚的地方,寺院数量居全州之首,在1958年达到23座,文革之后,被拆毁殆尽。十年浩劫,祸害历史文化,连雪域高原、穷乡僻壤亦不能幸免,为害之烈,由此可见一斑。宗教对于信仰者有着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威力,然而,对于凡夫俗子既不是粮食也不是水分,对于魔鬼而言,宗教会是什么东西呢?对于我这个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游者拍客而言,没有了肥皂泡那样绚丽的信仰与理想,却多了一些理性的烙印了。


回到往色达县的岔路口已是下午4:30。跨过多柯河桥即从青海省进入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遇修路,6:30才放行。原来,到色达县的路正在铺石垫高,从早上8:30到晚上6:30禁行,我们的先导车是先天晚上8点多过去的,对此并不知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误入歧途,白天也是过不去的,那就得在这里干等。这么说来,我们误打误撞走错了路竟变成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了。世上的事,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果,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评价,今天就算一例啦!

我们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餐馆吃午饭,将仅有的两张长条桌拼到一起,点了几道川菜。在等待开饭的时间,我们还在乡里走家串户,拍了一大堆人文照。这里的藏胞很热情友好,对我们拍摄也落落大方地配合。你拍正在砌寺墙的砌工,他便举起砌刀摆姿势;你拍小母女,她们便冲镜头笑得灿烂;还有一个小女孩特地邀请我去她家拍一只小山羊,她父亲牵着山羊扮着鬼脸;你拍寺院的小卡车,喇嘛司机或趴在车门上对你挤眉弄眼,或伸出两根手指表示友好;特别是一个10岁的小姑娘,坐在家门口的拖拉机上,任凭我们前赴后继地拍摄,她不仅开心地配合我们,还拿着苹果手机反拍我们,脸上妩媚的笑容亮堂了我们的镜头。她在离家近60公里之处的色达县城读小学,手机玩得溜熟的;还有一家十余口,不分男女老幼,主动让我们拍照,其乐融融。我留下了他们一家的地址,将在此地拍的照片洗一套寄给他们,以示酬谢!

关卡提前了20分钟放行,我们又摇晃着上了正在大修的搓板路,颠了几公里,又走岔了一程,折回,从不是路的路走上正道。大概走了半个小时约莫七八公里,我们到了一座寺庙。一问,又走错了。这一座歪打正着的寺,就是颇有名气的年龙寺,本地也是以此做为乡名的。年龙寺以实修的风格教授法要,每年都有很多的有缘弟子从各地到达,求得极其殊胜的藏密宁玛巴独特伏藏传承——“大圆满深道六法”。

据介绍,1983年,年龙寺的堪布索尔顿活佛圆寂后,身体缩小成小臂高,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2011年,年龙上师圆寂示现虹身成就,法体已缩至25公分。这种人体虹化现象,也称虹霓法身,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炼有素者临终时与死后出现的一种人体奇观。在藏密文化典籍中记载历代高僧虹化的奇迹甚多。在年龙乡有一条叫“宗夏尔”的荒僻山谷里,住着一位早已名闻整个藏区的大瑜伽士、当代著名的宁玛巴大德仁真尼玛上师。老人家今年75岁,在此闭关隐修已经25年,从未离开过这山谷半步。现在,一些信徒陆续到那里跟修,常年在此的达七八十人之多,围着他的小木屋建起了好几十间小木屋了。听说这一切,令人啧啧称奇。


我们从年龙寺重新返回一小段路,跨过一条水沟,走上了一条更加泥泞不堪、更加狭窄、更加凹凸不平的盘山路。暮色苍茫之中,我们爬过珠日神山,山顶正在下着小雪,打开车灯也见不到十几米远,路面海拔已是4300米左右了。

珠日神山是色达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4961米,与东边的妃子山和南面的哈龙董日神山,三山并峙,气派非凡。这里是宁玛教派的殊胜之地,珠日十三伏藏就在此地。据说,很多形状奇特的岩石及绝壁上,各种天然图案有趣而神秘,各种天然形成的诤言笔力遒劲、刀法圆润,还可见到历代藏密高僧闭关隐修的山洞、修行证道的遗迹。其中最为著名者,有贝汝扎那大译师证果后在青石板上留下的脚印、禅杖印和亲手刻写的十字心咒;有吉祥金刚拉龙花多的脚印;另外还有格萨尔大王和三十大将的道场,留有大王烟祭台、拴马石桩,以及大王射箭、降伏妖魔等多处遗迹。每年藏历六月初六,来朝圣、祭祀的信徒们,来此转山、烟祭,挥撒风马、插立经幡、高喊口号,祝愿五谷丰登,祈祷六畜兴旺。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如潮的夜色淹没了。

我们在盘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转弯、摇晃,好不容易才走到垭口,在车灯的照射下,依稀看到了哈龙董日山垭口的路牌。出垭口,路面正在拓宽,全是黄泥巴的棱棱坎坎。小雨夹雪从天而降,夜色迷朦,天地,一片苍茫!

我们的心一直吊在上嗓子眼上,直到晚上10点多钟,到了色达县宾馆后,心才落了地。

蜀道难,由此可生无限感叹!


第5日,四川色达县 喇荣五明佛学院 东嘎寺 出车祸 甘孜县 奶龙神山  阴天见晴,下午遇暴雨


早起,大家各吃了一盒方便面,6点半便在宾馆门前集合。偷得片暇,坐电梯赶到四楼上拍晨雾中的色达县城。一路以来直到拉萨共17天,这是集体安排唯一的一次电梯房。推开四楼的窗户,全城一览无余。只见对面山原连绵,云遮雾罩,一条云带绕在山腰之上,如巨大的白龙游走变化,峰峦时隐时现,出没在云雾之中。拥有9000平方公里的色达县的县城并不大,被群山怀抱在一片开阔的滩地中,海拔3900米。色达,系“金马”的藏译,让我们骑上这匹金马,去领略它的神奇与神秘吧!

出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20多公里,沿途,“六字箴言”刻在山腰,经幡挂满山坡,经旗插满山头,牛羊遍布草原河谷。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条名叫喇荣的大山沟,只见三面山坡上漫山遍野建满了绛红色的火柴盒一样的木屋,连绵数公里,密密麻麻,层层相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情不自禁地说:“太震憾了!”袁导接上话茬:“震憾的还在后头呢!”

据袁导介绍,喇荣五明佛学院又叫色达佛学院,是世界最大的佛学院,由晋美彭措大师创建于1980年,在色达县洛若的一处群山之中,他选择历来人迹罕至的喇荣沟,在当年大成者敦珠仁波切的修行地,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密宗讲经班,向有缘弟子讲授密宗精要,起初,学院只有三十几人,没想到发展神速,全盛时期学院有喇嘛、尼姑、居士达几万之众,甚至比色达全县的总人口四万还多,可谓“一万僧舍十万佛”。但由于学院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少为外人所知。据说,是军方空中发现这里一大片红房子之后不知是什么地方,才引起重视,开始控制规模,清理人员。现在,这里不仅成了古老的红教传承佛学文化的所在,也是千千万万信徒安放心灵、回归自然、走向宁静的一方净士。

我最早知道这个地方,是在四五年前《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的几幅照片,当时,看到成千上万座红色的僧舍长在山坡上,像一片波涛起伏的红色海洋,我遭受巨大视觉冲击,由此而神往多年。如今,目睹这一座盖满绛红色木屋的大山,看到晨光中穿梭不息的喇叭、尼姑,仍震惊不已。

我扛起三角架,背上摄影包,随袁导向对面山顶进发,那是一个能拍全景的地方。我们先是从狭窄的木屋间的小巷子里下到沟底,从红墙金瓦的主寺边经过,再一路爬坡上行。我们在荫天蔽日的小木屋间穿梭,里面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有些地方又低又矮,有些地方又窄又脏,我们时而躬着身子时而侧着身子通过。这里海拔近3700米,我们一个个爬得气喘嘘嘘,脸色发白,嘴唇变青。

好不容易钻出屋丛,来到一片空地上。抬头一看,一座包金镶银、粉红刷黄的圆形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五明佛学院的坛城,它位于两座山峰的鞍部比较开阔的平台上,上下有六七层,最上一层是金顶,第二层是鹿护法轮,下面两层都是雕梁画栋,鲜艳无比。

在这里,围着坛城自左向右转经的人们首尾相连,摩肩接踵,转动的经轮闪射着金光,让人安宁、平和。磕长头的男女老幼,以五体投地之姿将灵与肉呈献于佛之前。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们非常虔诚的拜佛仪式,对佛陀的崇敬,身、语、意三者缺一不可。磕长头是为“身敬”,同时口里不断地念着咒语,是为“语敬”,心里不断地想念着佛,是为“意敬”。有转着圈磕长头的,更多的是在一字排开的磕头板上磕长头的,此起彼伏,这不仅是一道动人的胜景,更是给我们这些都市中人以启迪、开悟,注入一股虔诚、圣洁、慈悲、向善的清泉。

在这里,我看到两个青年男子,用担架抬着经文白布包裹的死者,围绕坛城转着圈子,不时发出一声长长的呐喊。也不知转了多少圈,转完之后,便抬到离这里一公里之外的洛若天葬台进行天葬。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看,色达洛若天葬台是这一带方圆数百里最大、最著名的天葬台,天葬仪式已对游人开放,这是我闻所未闻的奇迹。洛若天葬台在一个山坡上,每天下午二点左右举行,每一天进行天葬的多则十余人,少的也有五六个,游人可现场观看,其场面甚为血腥恐悚。20多年前,我知道一个女摄影家,在几米的距离内拍摄天葬过程,差点被天葬师打死。现在藏区也与时俱进,一些天葬台都公开开放了。藏族葬仪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多种形式,而天葬是最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神奇而独特。万物皆有生命与灵魂,在天葬台,死亡不是别的,而是分解与化合,是化有为无,是从大地上升到天空,是从行走变为飞翔。只可惜,我们一行,没有作此行程安排,下午还得前往120公里之外的甘孜县。

在这里,我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在此拍照,有的也汇入到转经的人流之中。据说,色达仍是四川省甘孜州18个县中唯一没有对外开放的县,但在这里看到外国游客,说明管制还是有所放松。这里不仅有外国游客,还有一些外国居士在学佛修行。

我们一行继续向山顶进发,约摸一里多,便爬到了山顶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里已有不少拍客在忙碌了。我们按照各自不同的眼光,选定拍摄的位置,支起三角架,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全景与特写一顿狂拍。

从这山头望去,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依山而建、满山遍野的佛堂、僧舍尽收眼底。佛学院像一只偌大无比的鵾鹏,昂首振翅凌空而飞,对面山坡覆盖着经幡,像鵾鹏的头与嘴,左右两面山坡,俨然就是呈V形鼓动的翅膀,成千上万间木屋不就是红色的翎羽吗?怪不得,千千万万的人跋山涉水到此清修,除了那些喇嘛、尼姑之外,他们中有凡夫俗子,有名星大腕,有海归博士,有离职官员,有亿万富翁。香港有一个身价几十个亿的富翁,至此旅游,一去不回,在这里皈依佛门。有人问他:“每一个人都在追名逐利,你却抛弃这些来之不易、曾为之奋斗的东西,你这是为啥呢?”,他只说了一句“放下了,就轻松了!”看来,在他的心里,心灵的宁静、轻松,胜过一切功名利禄。五明佛学院这只藏传佛学的巨鸟,向着神秘的佛国翱翔,引领众生脱离尘世苦海,超度万千迷失的灵魂。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山顶,遇到一些居士,打听了解这里的情况:佛学院的红木屋,好一点的十几万元,一般的也要五六万元,喇嘛大多住在一般的红木屋里,尼姑(学院里叫觉姆)住在好一些的红木屋里,都要自己掏钱购买。打水、吃饭都要自理。每天佛学院都有早课、晚课。当我顺着不宽的水泥路逶迤而下,经过大佛堂时,恰遇下课,那些戴着或红或黄长舌帽、穿着宽袍大袖红袈裟的喇嘛、尼姑,手握各种书本,从各种经堂蜂涌而出,潮水一般在大路与小巷里流泻,欢声笑语弥漫开来,充满生机、活力。这座被僧舍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半山腰上的大经堂,据说可同时容纳5000余僧众,门外原是成堆成堆的鞋子,下课时,竟然变成了一片红色波浪涌流而出,特别是成群结队的尼姑更是锦上添花,成为十分吸引人的靓丽风景,据说常年在这里学习修行的尼姑都有成千上万,中年有之,青年更多,少年也不乏其人,这里的尼姑之多令我咋舌。

站在雪域高原,望着涌动的红潮,置身这神奇发展的佛国,我由此想到当下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不论是中国的五百强还是世界五百强,真正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有几家?我们苦苦探寻的企业文化难道不值得深入借鉴藏传佛教吗?他们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核心理念;有众生平等、与人为善的强大价值观;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温暖情感;有极乐世界、来世幸福的美好愿景;有积善修行、去欲除苦的抵达路径;有坐床、灌顶等严格的教仪教规,有转经、礼佛等固有的行为举止;有寺庙、经院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法器、经幡等独特的法物。这一切,不正是堪称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典范吗?所以,它越来越强大,让信徒痴迷,乐于奉献自己的金钱、财物、时间、精神乃至生命!


中午在色达县宾馆吃完饭,一点一刻向甘孜出发,行程160多公里,也是县乡级砂石路和土路。南行6公里,迎面山坡上一座大寺映入眼帘。坐南朝北的十来座高大寺院金光灿灿,最前端的镏金经塔巍然屹立,寺院的红墙与黄色的围墙相互辉映,左边山坡白幡如塔,上面插满彩色经旗;右边一条小山沟自上而下从寺院侧面直通河谷,山沟两边的山坡上全是五色的红旗,十分壮观,特别是右边山坡经旗的顶端,俨然是一只鹰的头嘴,煞是生动。寺院有一条呈之字形的路如一条哈达连接上下,路的两边有酱红色的高大碉楼,白色经塔,成片成块成塔成伞成墙的经幡,布满了路的东边山坡与谷地。我们在车上一个劲地拍摄。这一段路较平坦,车速较快,我将感光度调到800,将速度提高到二千分之一秒,以保证照片不致模糊。就这样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我们都没有时间停下来拍拍照,这样的遗憾留了一路,时间全耽误在车上了,车况差,速度上不去,这就是我们一行没有越野车的严重教训。

回到家休息一个月后,才从资料上将这个寺查出来,它名叫东嘎寺,在藏语中是白色海螺的意思,也是藏区著名的红教寺庙,列为色达三大寺庙之一。位于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我眼俗,怎么也没有看出这座山与海螺的相似之处。该寺于公元1686年由曲锡吾金创建。大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殿堂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三面宗教壁画塑绘,红柱上雕龙刻花,色彩艳丽夺目,气氛庄重严穆,气势雄伟壮观。该寺好像刚刚新修过,不论是金顶黄墙红墙还是彩绘,一派崭新的气象。


往前走了十几分钟,刚刚还是朗朗的阳光,一会儿功夫便收起了亿万的光芒,将一张乌漆马黑的脸俯视着行色匆匆的我们。开阔的河谷台原地貌也跟我们不辞而别,迎接我们的是缓坡、草甸草原和连绵起伏的馒头般的山峦。上坡与下坡都不陡,弯道却不少,如羊肠一般绕来绕去。也就是在一个拐弯处,我们交上了一次“霉运”。我们的金杯面包车走在前面,却不见了跟在后面的中巴车,回头张望仍不见其影子,感觉不妙,电话没信号,只得调转车回开。在山坳一个带有一点缓坡的拐弯处,一辆藏人开的挤了7个人的奥拓小车在会车时,因车速快,方向右打不到位,致其左反光镜碰在我们的中巴车上断了,中巴左边也被划了一道深痕。我们来时,那个藏族司机还在气势汹汹的叫嚷,明明是他的责任,他却硬说是我们的责任,一块反光镜,要求赔偿5000元,不然,不让我们走人。5000元是这么算出来的:色达县没有奥拓车的反光镜换,要专门派人去成都购买,来回两三天,路费加食宿费、人工费、工本费,没有那么多钱做不到。经过好一阵讨价还价,最后以赔2500元了结此事。一是天高皇帝远,交警一时半天来不了;二是交警即使来了,也为本地人讲话;三是我们十几个人的时间耽误不起。最后,“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


正在我们调处交通事故的当口,雨云擦着山坡涌奔过来,接着,雨点开始敲打我们的车玻璃。我抓紧时间,用100-400mm的长镜头捕捉山坡上的牧人牛羊,在给牦牛挤奶的妇女,因雨起身向帐房走去,两只黑色的藏獒奔跑撕咬从山顶来到一字排开的牦牛边,然后,跟着小主人去帐房,山顶上的白马黑马,像剪贴在天空上一样。我看见一顶帐房门口出来一大两小三个人,他们用一块白塑料布挡在头上,大人拉着上端,一个小孩拉着末端,一个小孩站在中间,他们开始冒雨向着另一顶帐房奔跑,跑了十几米,一个小孩掉到雨中了,干脆不用挡雨直接跑开了,另一大一小两个人又跑了几十米,结果塑料布掉了,大人也直接在雨里跑开了,只有最后一个小孩,顶着那块雨布进了帐房。我像看情景剧一样将这些有趣的情节都记录了下来。

霎那间,小雨转大雨,继而有倾盆而下的味道了,草原转眼之间成为迷蒙混沌的世界,我们车的雨刮器刮都刮不赢,车前玻璃上顿时涨起了洪水。十来分钟之后,雨势衰减,我们才开始发动车赶路。就这样,一直在雨中行进了三个小时,视线不好,路况不好,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大家借机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地休息了一个下午。


在雨中,我们进入到一个峡谷,谷底一条山溪暴涨,洪水轰然有声。天快黑下来了,谷深水急,路又窄又滑,如羊肠盘绕在山脚下,仅容一车通行,右边是山崖,左边是深谷,不时有小塌方,道路十分险峻。光线暗,路滑,让人担惊受怕了一路。我们走走停停,遇到小岔路也要等过往的摩托车或汽车司机问路,生怕再误入歧途了。这一段险路几乎是移过来的。

后来,经查资料,才弄清这是尼柯河峡谷。这两天来,我们从班玛县到甘孜县,先后跨过了玛柯河、多柯河(杜柯河)、色曲河、尼柯河(泥曲河)、达曲河,这些河流基本上是向东南并行的,支流密如蛛网,咆哮东流。前三条河都是大渡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后二条都在炉霍县城会合更名为鲜水河,汇入到雅砻江。

出峡谷,雨停了,天空仍阴沉沉的。我们开始爬奶龙神山。奶龙神山属于牟尼茫起山支脉,位于甘孜县东北的东谷区四通达乡境内,距甘孜县城70公里。 奶龙山海拔4671米,由观音、文殊、金刚手等三座山峰和一条长寿谷组成,融秀、美、神、奇、灵为一体,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等矿藏。山底有一眼清泉,其味甘洌,据传有治病、驱邪的功效,很多人为此前来饮用神水。奶龙神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保存了大量藏传佛教遗迹,是观光、朝拜和探秘的理想之地。三座山峰上均有洞穴,洞中遍布奇岩怪石,据说还有高僧大师在洞中闭关静修。

对于这些,我们都无缘体验了。高原上的6点钟天色尚亮,我们在车内又开始活跃起来,拍着窗外的风景。山石并不挺拔峻峭,也少有尖峰,气势上与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大山相比略逊一筹。山峰岩石呈暗红黑白相间的颜色,有烧焦之感。其形状有的如凶神恶煞,有的如远古巨猿,有的如笨重头盔。特别是峰顶碎石如流,岩屑满山,这种山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碎屑,地质学上称作滑石。看到此景,心里颇生山河破碎之感。直到我们奶龙神山如孔雀开屏的主峰亮翅眼前,磅礴雄奇的山体才让我心生敬畏。我们从山的北侧翻过垭口来到南侧,垭口处就是色达县与甘孜县的分界线。南侧山体十分陡峭,深谷之中古柏成林,经幡密如蛛网,时有猛禽直起直落,半山腰与南山坡上便是藏民祭拜神山的地方。

我们上山下山行驶了约一个小时,七点已过才出了山口,进入达曲河谷。骋目所极,只见平畴开阔,山水相依,庄稼茂盛。在达曲河左边,一座经幡像太阳伞撑开在半山坡上,下面经旗围起的长方形里,白色的“六字箴言”十分醒目。箴言之下,四通达乡的藏式雕房连成一片,红墙白窗格外打眼。村前沿坡十几棵大树一直散生到河滩,河滩里种植的青稞绿葱葱的。黄昏中的天地显得祥和、宁静和神秘,好一派田园风光与雪域文化的交融图。


第6日,四川甘孜县 德格县 马尼干戈 新陆海 雀儿山 汽车抛锚  蓝天白云


今天是7月29日,星期一,又一个星期开始了,我们的藏地行拍进入第六天。6点钟出发,天露一点微曦,我们摸黑出甘孜县城后又走岔了一程,回到正道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连这个明未清初以来就形成的“茶马互市”大驿站、康北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的县城都没有看清一眼就离开了。

甘孜县以藏族为主,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境内有格鲁(黄)、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笨波(黑教)五种教派,是藏区为数不多的藏传佛教派与原始宗教齐全的县之一,一个只有5万多人的县,居然有开放的寺庙43座,僧尼近5000人,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尤以“酥油花会”最为著名。

沿317国道西行,这条川藏北线只走了一小段柏油路就进入砂石路了。厚厚的白云正从山顶上生发开来,黧黑的山体像高大的武士戴着一顶巨大的头盔,白色的大披风漫山拂动。我拍下今天的第一张照片的时间是早上六点四十七分。半个小时后,我们在下山迎面的山坡上,见到一个五颜六色的巨大的呈梯形的经旗阵,哈达般的白云在经幡下面悬挂,右边山坡上也有一条带状白云从远方走向经幡,天空下的大山已露出绿色的戎装,被轻纱般的云雾营造出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此良辰美景岂可错过,我们以路边的经塔做前景,拍完这一段便没再停车,直奔马尼干戈。沿途,只见雪山在远处时隐时现,两边的山坡上、河谷上不时有如彩毯、如彩墙、如彩塔一样的经幡扑入我们的镜头,河滩里有一座较有规模的寺院,不知其名。我们藏地行进六天来,今天才遇到了真正的蓝天白云。越接近马尼干戈,天更蓝,云更白,色彩越烈,阵势越大,越赏心悦目,好一派人文胜景,好一顿色彩的盛宴!

跨过一条小河,我们就没入了马尼干戈色彩的密林之中。马尼干戈,从古到今都是一个从四川通往西藏、青海的重要驿站,一条街道,几排藏式平房。彪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头系红头绳,身佩长藏刀。靠着墙根的红袍女子,从红色的帽子下用手搭着凉棚望着我们这一群不速之客,身边躺着的几只幼犬与悠闲自在走动的小牛犊般大小的藏獒,恰成一幅动静结合的藏獒图。

利用等早饭的空隙,我与几个色友爬到此地规模最大的马尼干戈帕尼酒店的楼顶,说是最大,其实也只有两层。驰目四周,是一片绚丽的世界。雕版一样的蓝天白云,伸手可触可摸;平缓的山上绿草如茵,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红色碉楼,系着一条宽阔的腰带一样的围墙,黄橙橙的。碉楼上面的山坡上全

1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岁月如歌 2013-8-16 11:42
哲蚌寺展佛为雪顿节拉开序幕  http://www.hnmssy.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8
引用 勤脚虎 2013-8-12 16:21
饱览壮美风光、经受高原考验,收获镜像作品、增进团队友谊!
引用 新影之影 2013-8-12 07:55
等待欣赏大片

查看全部评论(3)

热门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