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藏地拾美记(五)——罗鹿鸣

2013-12-11 21: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6| 评论: 0

摘要: 第5日,四川色达县 喇荣五明佛学院 东嘎寺 出车祸 甘孜县 奶龙神山 阴天见晴,下午遇暴雨 早起,大家各吃了一盒方便面,6点半便在宾馆门前集合。偷得片暇,坐电梯赶到四楼上拍晨雾中的色达县城。一路以来直到拉萨共 ...

 

5日,四川色达县 喇荣五明佛学院 东嘎寺 出车祸 甘孜县 奶龙神山  阴天见晴,下午遇暴雨

 

早起,大家各吃了一盒方便面,6点半便在宾馆门前集合。偷得片暇,坐电梯赶到四楼上拍晨雾中的色达县城。一路以来直到拉萨共17天,这是集体安排唯一的一次电梯房。推开四楼的窗户,全城一览无余。只见对面山原连绵,云遮雾罩,一条云带绕在山腰之上,如巨大的白龙游走变化,峰峦时隐时现,出没在云雾之中。拥有9000平方公里的色达县的县城并不大,被群山怀抱在一片开阔的滩地中,海拔3900米。色达,系“金马”的藏译,让我们骑上这匹金马,去领略它的神奇与神秘吧!

出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20多公里,沿途,“六字箴言”刻在山腰,经幡挂满山坡,经旗插满山头,牛羊遍布草原河谷。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条名叫喇荣的大山沟,只见三面山坡上漫山遍野建满了绛红色的火柴盒一样的木屋,连绵数公里,密密麻麻,层层相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情不自禁地说:“太震憾了!”袁导接上话茬:“震憾的还在后头呢!”

据袁导介绍,喇荣五明佛学院又叫色达佛学院,是世界最大的佛学院,由晋美彭措大师创建于1980年,色达县洛若的一处群山之中,他选择历来人迹罕至的喇荣沟,在当年大成者敦珠仁波切的修行地,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密宗讲经班,向有缘弟子讲授密宗精要,起初,学院只有三十几人,没想到发展神速,全盛时期学院有喇嘛、尼姑、居士达几万之众,甚至比色达全县的总人口四万还多,可谓“一万僧舍十万佛”。但由于学院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少为外人所知。据说,是军方空中发现这里一大片红房子之后不知是什么地方,才引起重视,开始控制规模,清理人员。现在,这里不仅成了古老的红教传承佛学文化的所在,也是千千万万信徒安放心灵、回归自然、走向宁静的一方净士。

我最早知道这个地方,是在四五年前《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的几幅照片,当时,看到成千上万座红色的僧舍长在山坡上,像一片波涛起伏的红色海洋,我遭受巨大视觉冲击,由此而神往多年。如今,目睹这一座盖满绛红色木屋的大山,看到晨光中穿梭不息的喇叭、尼姑,仍震惊不已。

我扛起三角架,背上摄影包,随袁导向对面山顶进发,那是一个能拍全景的地方。我们先是从狭窄的木屋间的小巷子里下到沟底,从红墙金瓦的主寺边经过,再一路爬坡上行。我们在荫天蔽日的小木屋间穿梭,里面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有些地方又低又矮,有些地方又窄又脏,我们时而躬着身子时而侧着身子通过。这里海拔近3700米,我们一个个爬得气喘嘘嘘,脸色发白,嘴唇变青。

好不容易钻出屋丛,来到一片空地上。抬头一看,一座包金镶银、粉红刷黄的圆形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五明佛学院的坛城,它位于两座山峰的鞍部比较开阔的平台上,上下有六七层,最上一层是金顶,第二层是鹿护法轮,下面两层都是雕梁画栋,鲜艳无比。

在这里,围着坛城自左向右转经的人们首尾相连,摩肩接踵,转动的经轮闪射着金光,让人安宁、平和。磕长头的男女老幼,以五体投地之姿将灵与肉呈献于佛之前。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们非常虔诚的拜佛仪式,对佛陀的崇敬,身、语、意三者缺一不可。磕长头是为“身敬”,同时口里不断地念着咒语,是为“语敬”,心里不断地想念着佛,是为“意敬”。有转着圈磕长头的,更多的是在一字排开的磕头板上磕长头的,此起彼伏,这不仅是一道动人的胜景,更是给我们这些都市中人以启迪、开悟,注入一股虔诚、圣洁、慈悲、向善的清泉。

在这里,我看到两个青年男子,用担架抬着经文白布包裹的死者,围绕坛城转着圈子,不时发出一声长长的呐喊。也不知转了多少圈,转完之后,便抬到离这里一公里之外的洛若天葬台进行天葬。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看,色达洛若天葬台是这一带方圆数百里最大、最著名的天葬台,天葬仪式已对游人开放,这是我闻所未闻的奇迹。洛若天葬台在一个山坡上,每天下午二点左右举行,每一天进行天葬的多则十余人,少的也有五六个,游人可现场观看,其场面甚为血腥恐悚。20多年前,我知道一个女摄影家,在几米的距离内拍摄天葬过程,差点被天葬师打死。现在藏区也与时俱进,一些天葬台都公开开放了。藏族葬仪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多种形式,而天葬是最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神奇而独特。万物皆有生命与灵魂,在天葬台,死亡不是别的,而是分解与化合,是化有为无,是从大地上升到天空,是从行走变为飞翔。只可惜,我们一行,没有作此行程安排,下午还得前往120公里之外的甘孜县。

在这里,我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在此拍照,有的也汇入到转经的人流之中。据说,色达仍是四川省甘孜州18个县中唯一没有对外开放的县,但在这里看到外国游客,说明管制还是有所放松。这里不仅有外国游客,还有一些外国居士在学佛修行。

我们一行继续向山顶进发,约摸一里多,便爬到了山顶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里已有不少拍客在忙碌了。我们按照各自不同的眼光,选定拍摄的位置,支起三角架,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全景与特写一顿狂拍。

从这山头望去,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依山而建、满山遍野的佛堂、僧舍尽收眼底。佛学院像一只偌大无比的鵾鹏,昂首振翅凌空而飞,对面山坡覆盖着经幡,像鵾鹏的头与嘴,左右两面山坡,俨然就是呈V形鼓动的翅膀,成千上万间木屋不就是红色的翎羽吗?怪不得,千千万万的人跋山涉水到此清修,除了那些喇嘛、尼姑之外,他们中有凡夫俗子,有名星大腕,有海归博士,有离职官员,有亿万富翁。香港有一个身价几十个亿的富翁,至此旅游,一去不回,在这里皈依佛门。有人问他:“每一个人都在追名逐利,你却抛弃这些来之不易、曾为之奋斗的东西,你这是为啥呢?”,他只说了一句“放下了,就轻松了!”看来,在他的心里,心灵的宁静、轻松,胜过一切功名利禄。五明佛学院这只藏传佛学的巨鸟,向着神秘的佛国翱翔,引领众生脱离尘世苦海,超度万千迷失的灵魂。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山顶,遇到一些居士,打听了解这里的情况:佛学院的红木屋,好一点的十几万元,一般的也要五六万元,喇嘛大多住在一般的红木屋里,尼姑(学院里叫觉姆)住在好一些的红木屋里,都要自己掏钱购买。打水、吃饭都要自理。每天佛学院都有早课、晚课。当我顺着不宽的水泥路逶迤而下,经过大佛堂时,恰遇下课,那些戴着或红或黄长舌帽、穿着宽袍大袖红袈裟的喇嘛、尼姑,手握各种书本,从各种经堂蜂涌而出,潮水一般在大路与小巷里流泻,欢声笑语弥漫开来,充满生机、活力。这座被僧舍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半山腰上的大经堂,据说可同时容纳5000余僧众,门外原是成堆成堆的鞋子,下课时,竟然变成了一片红色波浪涌流而出,特别是成群结队的尼姑更是锦上添花,成为十分吸引人的靓丽风景,据说常年在这里学习修行的尼姑都有成千上万,中年有之,青年更多,少年也不乏其人,这里的尼姑之多令我咋舌。

站在雪域高原,望着涌动的红潮,置身这神奇发展的佛国,我由此想到当下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不论是中国的五百强还是世界五百强,真正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有几家?我们苦苦探寻的企业文化难道不值得深入借鉴藏传佛教吗?他们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核心理念;有众生平等、与人为善的强大价值观;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温暖情感;有极乐世界、来世幸福的美好愿景;有积善修行、去欲除苦的抵达路径;有坐床、灌顶等严格的教仪教规,有转经、礼佛等固有的行为举止;有寺庙、经院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法器、经幡等独特的法物。这一切,不正是堪称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典范吗?所以,它越来越强大,让信徒痴迷,乐于奉献自己的金钱、财物、时间、精神乃至生命!

 

中午在色达县宾馆吃完饭,一点一刻向甘孜出发,行程160多公里,也是县乡级砂石路和土路。南行6公里,迎面山坡上一座大寺映入眼帘。坐南朝北的十来座高大寺院金光灿灿,最前端的镏金经塔巍然屹立,寺院的红墙与黄色的围墙相互辉映,左边山坡白幡如塔,上面插满彩色经旗;右边一条小山沟自上而下从寺院侧面直通河谷,山沟两边的山坡上全是五色的红旗,十分壮观,特别是右边山坡经旗的顶端,俨然是一只鹰的头嘴,煞是生动。寺院有一条呈之字形的路如一条哈达连接上下,路的两边有酱红色的高大碉楼,白色经塔,成片成块成塔成伞成墙的经幡,布满了路的东边山坡与谷地。我们在车上一个劲地拍摄。这一段路较平坦,车速较快,我将感光度调到800,将速度提高到二千分之一秒,以保证照片不致模糊。就这样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我们都没有时间停下来拍拍照,这样的遗憾留了一路,时间全耽误在车上了,车况差,速度上不去,这就是我们一行没有越野车的严重教训。

回到家休息一个月后,才从资料上将这个寺查出来,它名叫东嘎寺,在藏语中是白色海螺的意思,也是藏区著名的红教寺庙,列为色达三大寺庙之一。位于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我眼俗,怎么也没有看出这座山与海螺的相似之处。该寺于公元1686年由曲锡吾金创建。大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殿堂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三面宗教壁画塑绘,红柱上雕龙刻花,色彩艳丽夺目,气氛庄重严穆,气势雄伟壮观。该寺好像刚刚新修过,不论是金顶黄墙红墙还是彩绘,一派崭新的气象。

 

往前走了十几分钟,刚刚还是朗朗的阳光,一会儿功夫便收起了亿万的光芒,将一张乌漆马黑的脸俯视着行色匆匆的我们。开阔的河谷台原地貌也跟我们不辞而别,迎接我们的是缓坡、草甸草原和连绵起伏的馒头般的山峦。上坡与下坡都不陡,弯道却不少,如羊肠一般绕来绕去。也就是在一个拐弯处,我们交上了一次“霉运”。我们的金杯面包车走在前面,却不见了跟在后面的中巴车,回头张望仍不见其影子,感觉不妙,电话没信号,只得调转车回开。在山坳一个带有一点缓坡的拐弯处,一辆藏人开的挤了7个人的奥拓小车在会车时,因车速快,方向右打不到位,致其左反光镜碰在我们的中巴车上断了,中巴左边也被划了一道深痕。我们来时,那个藏族司机还在气势汹汹的叫嚷,明明是他的责任,他却硬说是我们的责任,一块反光镜,要求赔偿5000元,不然,不让我们走人。5000元是这么算出来的:色达县没有奥拓车的反光镜换,要专门派人去成都购买,来回两三天,路费加食宿费、人工费、工本费,没有那么多钱做不到。经过好一阵讨价还价,最后以赔2500元了结此事。一是天高皇帝远,交警一时半天来不了;二是交警即使来了,也为本地人讲话;三是我们十几个人的时间耽误不起。最后,“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

 

正在我们调处交通事故的当口,雨云擦着山坡涌奔过来,接着,雨点开始敲打我们的车玻璃。我抓紧时间,用100-400mm的长镜头捕捉山坡上的牧人牛羊,在给牦牛挤奶的妇女,因雨起身向帐房走去,两只黑色的藏獒奔跑撕咬从山顶来到一字排开的牦牛边,然后,跟着小主人去帐房,山顶上的白马黑马,像剪贴在天空上一样。我看见一顶帐房门口出来一大两小三个人,他们用一块白塑料布挡在头上,大人拉着上端,一个小孩拉着末端,一个小孩站在中间,他们开始冒雨向着另一顶帐房奔跑,跑了十几米,一个小孩掉到雨中了,干脆不用挡雨直接跑开了,另一大一小两个人又跑了几十米,结果塑料布掉了,大人也直接在雨里跑开了,只有最后一个小孩,顶着那块雨布进了帐房。我像看情景剧一样将这些有趣的情节都记录了下来。

霎那间,小雨转大雨,继而有倾盆而下的味道了,草原转眼之间成为迷蒙混沌的世界,我们车的雨刮器刮都刮不赢,车前玻璃上顿时涨起了洪水。十来分钟之后,雨势衰减,我们才开始发动车赶路。就这样,一直在雨中行进了三个小时,视线不好,路况不好,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大家借机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地休息了一个下午。

 

在雨中,我们进入到一个峡谷,谷底一条山溪暴涨,洪水轰然有声。天快黑下来了,谷深水急,路又窄又滑,如羊肠盘绕在山脚下,仅容一车通行,右边是山崖,左边是深谷,不时有小塌方,道路十分险峻。光线暗,路滑,让人担惊受怕了一路。我们走走停停,遇到小岔路也要等过往的摩托车或汽车司机问路,生怕再误入歧途了。这一段险路几乎是移过来的。

后来,经查资料,才弄清这是尼柯河峡谷。这两天来,我们从班玛县到甘孜县,先后跨过了玛柯河、多柯河(杜柯河)、色曲河、尼柯河(泥曲河)、达曲河,这些河流基本上是向东南并行的,支流密如蛛网,咆哮东流。前三条河都是大渡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后二条都在炉霍县城会合更名为鲜水河,汇入到雅砻江。

出峡谷,雨停了,天空仍阴沉沉的。我们开始爬奶龙神山。奶龙神山属于牟尼茫起山支脉,位于甘孜县东北的东谷区四通达乡境内,距甘孜县70公里。 奶龙山海拔4671米,由观音、文殊、金刚手等三座山峰和一条长寿谷组成,融秀、美、神、奇、灵为一体,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等矿藏。山底有一眼清泉,其味甘洌,据传有治病、驱邪的功效,很多人为此前来饮用神水。奶龙神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保存了大量藏传佛教遗迹,是观光、朝拜和探秘的理想之地。三座山峰上均有洞穴,洞中遍布奇岩怪石,据说还有高僧大师在洞中闭关静修。

对于这些,我们都无缘体验了。高原上的6点钟天色尚亮,我们在车内又开始活跃起来,拍着窗外的风景。山石并不挺拔峻峭,也少有尖峰,气势上与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大山相比略逊一筹。山峰岩石呈暗红黑白相间的颜色,有烧焦之感。其形状有的如凶神恶煞,有的如远古巨猿,有的如笨重头盔。特别是峰顶碎石如流,岩屑满山,这种山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碎屑,地质学上称作滑石。看到此景,心里颇生山河破碎之感。直到我们奶龙神山如孔雀开屏的主峰亮翅眼前,磅礴雄奇的山体才让我心生敬畏。我们从山的北侧翻过垭口来到南侧,垭口处就是色达县与甘孜县的分界线。南侧山体十分陡峭,深谷之中古柏成林,经幡密如蛛网,时有猛禽直起直落,半山腰与南山坡上便是藏民祭拜神山的地方。

我们上山下山行驶了约一个小时,七点已过才出了山口,进入达曲河谷。骋目所极,只见平畴开阔,山水相依,庄稼茂盛。在达曲河左边,一座经幡像太阳伞撑开在半山坡上,下面经旗围起的长方形里,白色的“六字箴言”十分醒目。箴言之下,四通达乡的藏式雕房连成一片,红墙白窗格外打眼。村前沿坡十几棵大树一直散生到河滩,河滩里种植的青稞绿葱葱的。黄昏中的天地显得祥和、宁静和神秘,好一派田园风光与雪域文化的交融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热门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