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72|回复: 2

藏地拾美记——罗鹿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17: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地拾美记
                              罗鹿鸣
在你们白茫茫的道路上,
远方是如何地牵动我心!
——引自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夏夜》

               
    2013724日至89日,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组织的“解读藏地密码”旅行摄影活动举行。我们从兰州出发,先后经过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果洛州、四川省甘孜州进入西藏。又经昌都、林芝到达拉萨。然后再去了日喀则和山南。我们历时17天,穿越了安多藏区、康巴藏区、卫藏三大藏区,经历了两次车祸、一次汽车抛锚、两次小泥石流、一次垮桥、一次差点挤死,我被挤得踩烂旅游鞋一双。也算有几分历险传奇色彩。
在人们生活日益富足、而心灵日益焦虑的时代,旅行是一种寻找与发现、悦目与赏心。我们此次藏地之行,险阻与平川交错,美景与藏俗辉映,痛苦与欢乐并存,沮丧与埋怨连声。经过之后,一切皆成美好的回忆。甚至连车祸、滑坡、走错道、被敲诈、高山反应、挤扁的噩梦,都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这次藏地摄影,拍得最多的,第一是寺院,宗教、文化与民俗在这里交融,神秘与庄严在这里笼罩;第二是经幡,神与人发出呼唤,色彩与动感集于一体;第三是雪山,壮丽、冷峻、崇高、圣洁,让人激动不已。藏地行摄,感觉最痛苦的,第一是高山反应,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气短胸闷,腹泻,唇干发青;第二是路差路险路难行,车颠簸不堪,翻山越岭,时有险情。藏地行摄,最感兴趣的话题,第一是活佛圆寂与灵童转世,神秘色彩与传奇特色让人总想一窥奥妙;第二是天葬,以非常之手段,达到灵与肉的升华,给肉体以一个最生态的句号。藏地行摄,最大的收获,第一是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第二是心理上的探赜索隐、经奇历险;第三是征服高山巨原、异域险途的征服感得到满足。
我愿如鸟展翅,
突出禁囿我的魔框,
飞向那些日子,
它的那些黄金至今犹在闪光。
——引自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千年以前》

1日,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阴转阵雨

7月24日上午9时,我们从兰州出发,开始了藏地之行首日之旅。
沿着213国道南下,经临夏市到王格尔塘。一路上,兰州附近黄土高原寸草不生的峁、梁、沟渐渐退去,山间河谷的逐渐绿色扑面而来。茂盛的包谷、大豆、青稞成片成垄,回族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公路两侧不时有形制各异的清真寺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在这片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充满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天下回回临夏多”,果然名不虚传。
从临夏城东穿掠而过,人欢马叫车挤,正在修的路十分难行。南行几十公里,来到大夏河峡谷。离开国道右拐入312省道后,土门关至拉卜楞寺一线皆深壑峻岭。土门关是一处著名景点,它不仅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伊斯兰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分水岭,还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关内,夏河蜿蜒,经塔座座,经幡烈烈,白塔红墙彩幡成为崇山峻岭之间亮丽的风景,吸引我们不停地揿响快门,我们也自此进入雪域佛国,开始了藏地的行程。

藏地行程的第一站是安多藏区。广袤的藏地分为三个部分:即卫藏、康藏和安多。卫藏是指青海玉树以南、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广大西藏地区,又分为前藏与后藏;康藏又称康巴,是指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的藏族地区;安多是指青海、甘肃和四川西北部的藏区。安多藏区的中心部分是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区域的藏民都操一种方言——安多话。而夏河县是安多藏区的文化中心,也是与拉萨、四川德格齐名的三大藏区文化中心之一。
到达夏河县城,已是下午三点。我们没有时间吃中午饭,饥肠漉漉。本来要打前站的那台行李运输车,直到现在连鬼影都没见。我们这一台金杯面包与那一台中巴车上的人,为了赶在拉卜楞寺下班之前参观,只好忍饥挨饿直奔寺里。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一番。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天空就像我们一行的脸色,不时滴几点小雨,将我们不高的兴致又淋湿了。摄影艺术,是用心灵蘸着光线创造的奇美的文字,是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水魄山魂。没有好光线,就像画家没有好颜料,诗人没有灵感。因此,我们拍摄这座3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也草草收场。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之滨,凤山脚下。是西藏之外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占地1234亩,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屋顶的镏金铜瓦、金幢、金轮、金鹿,虽无阳光照耀,仍发出本色的光芒。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名播遐迩的大寺院,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并称黄教六大寺院。
寺院是藏传佛教仪规、宗教文化、僧俗生活的集中展现之处。不仅集中了佛教建筑、雕塑、壁画、唐卡、坛城、法事活动等,同时也能拍到生活于其中的喇嘛及各地前来朝圣参拜的信徒,宗教人文题材的摄影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拍建筑物时广角镜头非常需要。而抓拍一些人物特写,中长焦镜头也是必备。不过,一只24-105的变焦镜头基本可以通吃。在殿内拍摄,大光圈的镜头与高感光度的数码相机优势尽显。
我们十几个人像散兵游勇一般游走在红墙金殿之间,除拍一些经堂、佛殿、藏式楼、佛宫、经轮房、僧舍、镀金铜塔等建筑物和一些雕梁画栋、绣佛、幢幡宝盖、顶幕、法轮、宝瓶、金瓦红墙、龙腾兽跃的小品特写作资料之外,主要将镜头对准了围绕大寺转经与在长长的转经筒前拔动经轮的信徒。我们也没有来得及找到合适的角度去拍摄大寺全景,展示安多藏区第一名刹的恢弘气势。更没有时间去领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的六大学院,只有对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俗、动人的传说留下无尽的怀想。

快六点了,收拢十几个人朝桑科草原进发。出县城西南行十多公里,夏河两岸越来越开阔,在那经幡摇动、经幢高耸、帐房麋集的地方,就是开满金莲花、苏鲁花、山丹花的著名的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海拔3000米,这里地势开阔,连绵起伏,绿草成茵,鲜花繁盛,只可惜没有蓝天白云,照片的锐度、反差、饱和度都深受影响,我们也没有尽兴尽意,拍到满意的照片。
于是,大家进入一座度假村的板房,披上藏族工作人员献上的哈达,喝上几杯浓酽醇香的青稞酒,进入晚餐与中餐共吃的程序。奶茶、酒和肉香与大家的欢声笑语洋溢着这间小屋。对于曾经在青藏高原生活过十年的我来说,我们所吃到的半只烤羊,瘦得皮包骨,是我吃过见过的最瘦的羊。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隐忍不发,将心中的不快深藏内心。
今天的行拍,拉卜楞寺的宗教、桑科草原的美丽、烤全羊的诱惑、藏族模特的许愿,全在暮色中挥散干净。今天,我们行程260公里,花费了6个小时,老牛拉破车所带来的身体疲惫,像那覆盖云山草海的黑云,吞没了我们。
对于一个摄影团队而言,今天,劳而无获!

我心有不甘。于是,与雁峰兄借机留住在草原,期待草原上的明天,有一个喷薄的日出。
入夜,桑科草原好几处都是灯火通明,一场颇具规模的广场篝火晚会上演正炽,火屑扬天,人影朣朦,劲歌响彻夜空,锅庄舞的踢踏之声,在草原的胸膛之上发出欢乐的跫音。偶尔还有焰火冲天而起,火树银花装点出草原之夜的绚丽与多彩。
9点半,灯熄歌停舞止,大地归于寂静。
我们寄身的板房很薄,在昏暗的灯光下,神侃胡聊的活动进入高潮。我们此行的向导袁玮,是国家级运动健将,他讲述了两次登顶珠峰、登完阿尔金山等所有甘肃高山与极高山的故事,尤其是他在得知日本登山队正准备首登托勒南山时,立即出发,赶在日本人之前抢登成功,成为首登托勒南山第一人。其爱国情怀令我肃然起敬。而这个草原客栈的老板冯正先生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辞去公职,抛家舍子,离开兰州十几年,长住在桑科草原上,每年冬天回到兰州休息,反而感到极不适应,陌生感与疏离感使他总是急急地离开,逃离到桑科草原上来。他独自在藏区高山、草原、峡谷行走,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见过无数人所未见的奇迹。他还是一个摄影家,十多年前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了。他拍过天葬的全过程,当他讲到天葬师割下的人头囫囵地进入他的镜头时,我十分的震悚。他用苹果平板电脑展示一些藏地照片,其取材、构图、用光、影调处理独具匠心,不愧是摄影高手。整个晚上,只有东方航空传媒老徐父子是很好的听客,这个写童话的作家竟没有给我们奉献一个故事。
这一夜,我与雁峰兄絮叨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为止,用德国诗人黑塞的一首诗《夜》来描绘,十分贴切:
     我灭去烛光,
夜涌进敞开的窗,
它轻轻拥抱我,我们
如挚友无间,如手足情长。

我们同病怀乡,
我们互诉梦里的衷肠,
喁喁地絮谈
祖屋里的旧日时光。

2日,甘肃夏河县达久滩碌曲县尕海玛曲县玛曲山口阿尼玛卿山阴转雨

因有轻微高山反应,睡不踏实。凌晨4点醒来,5点起床,加添一条线裤和一件黑色厚裇,套上外裤和红色防晒防雨冲锋衣,打着手电开门而出,准备拍摄日出。抬头看天,天黑云厚,用手电照草,水珠晶莹,看样子晚上是下过雨了。天公不作美,拍摄日出自然泡汤。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深。然无力回天,只好重新和衣睡下,等待天明。
上午八点多,我们从夏河县城出发,重经桑科草原,继续向西南方向穿行。桑科草原离达久滩草原约50公里,是312省道,草原开阔,河谷宽广,草青花妍,牛羊成群,好像悠然富足的天堂。特别是达久滩的花海,令人欣喜若狂。公路右边河滩是一片白色调的花海,夹杂着红、黄色的花,蓝白花纹的帐房宛如花海中的方舟;公路左边山麓台地上是一片红黄色调的花毯,主要是马先蒿、珠芽蓼类,开得热烈、奢华的鲜花,厚厚地铺在大地上,惹得我好想到上面打一个滚。从达久滩离开省道向东南转入县道,经过科才乡、红科村八九十公里砂石搓板路的颠簸,下午二点半才抵达碌曲县城。一条宽阔的大街,整齐,壮观,一色的黄墙红顶的房子从这头一直延伸到尽头,商铺林立,行人、摩托、三轮、汽车穿梭不息,颇感人丁兴旺、市场繁荣。
用一个小时吃完午饭,即出县城,我们的金杯车带着中巴车沿213国道向东直奔郎木寺。哪知刚过尕海,车被唤返回,向南停在尕海边。大家下去拍了一阵,也有几个人架起了三角架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云层太厚,光线不通透,湖面也没有什么大鸟,拍出大片的愿望也没有达到。但水天一色、湖山相映、水草丰美的景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尤其值得记录的是,我在尕海湖畔发现了大名鼎鼎的绿绒蒿,此花以前在青海湖畔见过,但不知其芳名。在湖畔黄色的金盏菊、红色的矮柳、紫红的珠芽蓼和各种花色的马先蒿之中,一丛蓝得发紫的花鹤立鸡群,这次回家后整理照片,对照查阅大量资料,现在才知道,它就是绿绒蒿。
绿绒蒿是世界名花之一,特别是受欧洲、美国喜欢的名贵花卉,100多年前,他们派出猎花者从我国大量采集移植到欧美,在那里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蓝罂粟。20世纪初,植物采集者金敦 沃德到青藏高原,写下了《绿绒蒿的故乡》一书,将蓝色绿绒蒿介绍到英国。而在园艺学界,被称为第一个打开中国西部花园大门的欧内斯特 威尔逊,就因在康定附近发现了蓝色绿绒蒿、在昆仑山口找到了红色绿绒蒿,回到英国后,他得到了一枚镶嵌着41颗钻石的形状如绿绒蒿的金徽章。
绿绒蒿是第三纪的孒遗成员,已知的49种绿绒蒿中国分布有38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生长在草坡、石坡、流石滩或林缘,在高寒、干旱、光照充足的环境里生长,每年6月到7月为盛花期,其绒毛柔长,花朵薄如蝉翼,生动欲飞,艳丽动人。像罂粟花,更像虞美人。寺庙里的白度母、绿度母手中拿着的花朵就是蓝色的绿绒蒿,它还是藏药的一味重要药材,所以,中国的绿绒蒿不是长在园林里,而是躺在药柜里。现在,绿绒蒿已成为青藏高原植物的标志,它也成为一种看似柔弱娇美、实则坚韧刚强的象征。后来就有一部电影叫《绿绒蒿》,歌颂一名女教师献身高原教育事业的。那同名歌曲的旋律优美缠绵:
绿绒蒿开了,你走了。许多话还没有说,许多歌还没有唱。绿绒蒿谢了,你来了。火塘边的诉说,直到天亮!我想唱的歌被风吹散了,满山的绿绒蒿谢了又开了!我想说的话,落在了山谷里,满山的思念啊,一年又一年……

从尕海经204省道到玛曲,云渐开脸,蓝天时隐时现,山地景观与高山草甸景观在光影的映照下变得丰采绰约,在翻越玛曲山口时达到高潮。
这个山口,是我们出行两天来壮丽、多样、迷人的景观了。垭口,经幡纵横密布,风展彩旗,呼呼有声。山门上插满五色经旗,经塔耸立其侧,藏族信徒甩动长袖,朝天空抛洒“隆达”。西边的山脊上,堆着高过人头的玛尼石,上面缠绕着经条,插着经旗。再往上,是一个大经幡阵,一边依靠高耸入云、老鹰盘旋的山峰,一边面向旷野莾原。驰目远处,群山粗犷的胴体披上了军绿色的薄衣,山下村庄已有炊烟袅娜。特别是那宽广的河床,在夕阳下浮光耀金,九曲回肠一般在草原的怀抱里舒展自如,牛马群与羊群如点点繁星,星罗棋布,氤氲之气又增添几许神秘与波诡。玛曲的美景啊,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那条九曲之河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黄河。那座草原之城就是远近有名的玛曲县城。在山上,自然之壮美、宗教之神奇、人文之活跃,让我们的镜头好好饱餐了一顿。只可惜下得山来,没有在县城驻足,没有在黄河畔拾美,而是跨过黄河大桥,一直往南奔去。我们只得在车上高速拍摄一些质量不高的图片。车上拍摄,一定要速度优先,根据车速高低、车体摇晃颠簸程度而不同,大致在800分之一秒至2000分之一秒之间为妥。我一般定速在1500分之一秒左右。不然,照片在后视窗上看还马马虎虎,放到电脑上一看,必然是清晰度有问题的。而要提高速度,除了增大镜头光圈外,主要是通过ISO感光度来调整。
向南,我们翻过阿尼玛卿山,与雨云赛跑。向导说到阿万仓草原拍摄彩虹,于是,我们怀揣彩虹的梦想,在坎坷不平的县乡公路上狂颠了两个多小时,草原、沼泽、河汊交织的平阔地貎终于消失了,天,终于黑了,没见彩虹。开始人们都对向导满怀感激,以为他引领我们走这么不平凡的路,带我们去拍难得的美景,当发现什么也没拍到的时候,才意识到行程被全部改变,原日程安排的郎木寺、黄河第一弯都没有去了,原定住的玛曲县也不住了,又摸黑行经木西台乡,在木拉村附近再跨过黄河,进入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直到晚上10点半钟才到达新的目的地——青海省久治县。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多跑了200公里,什么片子都没有拍。
大家都被颠得身子骨散了架,高山反应随之加重,今天的行程目的与拍摄点全部泡汤,于是,怨言纷起,加上吃住安排不周,大部分伙伴都愤怒于形色了。
3日,青海久治县乱石头垭口经幡年宝玉则白玉寺班玛县阴晴雨相间

久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之处,属果洛州,这也是我在青海生活十年唯一没有到过的州。这个被北面的阿尼玛卿神山与南面的巴颜喀拉山相拥的县,在我的印象中是青海省最边远、最贫困的县之一,全县仅有1.7万人。县城小得可怜,在一些游客的笔下,是连用了几个“最”字的地方:“是所见过的最小的县城”、“食宿条件最差的县城”。近几年来,大多数人到久治县的目标,是县城南边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在省里做的“大美青海”对外宣传中,该公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中,可以见到它的壮美的画面。而我在此行之前,竟然对这个名闻遐迩的地方一无所知。
昨晚,许多人有比较重的高山反应,头疼脑胀,胸闷气短,睡不觉,食无味,全身软弱无力,还有同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唇干,反应迟钝。我们好几个人还觉得地板在抖动。我这个老高原也是反应较重的一个。虽然喝了红景天、板兰根,也无明显好转。早餐过后,一夜的疲劳与高原反应都有所缓解,大家打起精神,向南边40公里外的年保玉则雪山出发。
今天行程较短,从青海久治县到班玛县,180多公里,主要景点,一是年保玉则,一是白玉寺。我们走的是101省道。说是省道,路况比内地县道还差,但比起昨天晚上甘肃到青海的县乡公路,此砂石路已是平坦了许多。
一路西行,全是慢坡与盘山道,一路风光甚是惹眼,天空放晴,我们向往的蓝天白云在草原上、山岭上变化着千姿百态,荒山秃岭越来越高大雄壮,一路上一再要求停车拍照沿途美色。

上午10点半,我们来到海拔4207米的乱石头垭口,这里一个巨大的经幡群吸引我们。我们以巴颜喀拉山连绵起伏的山脉作背景,以经幡作为前景,尽情拍摄。这是继玛曲山口之后看到的又一壮观的经幡群。我离开青海省到内地上班已17年,那时,我也到过青海许多地方,寺院破落,很少见到经幡,而如今,藏地处处是经幡飞扬,场面宏大的经幡也不时出现在寺院、山林、草地、河谷。或成塔成林成墙成伞,点、线、面交织,尉为壮观。
经幡是藏民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这个既有久远历史、又具丰富内涵、还显美学意蕴的经幡,是藏族浩如烟海的民风民俗中光芒四射、灵动异常的沧海一粟。它蓝、白、红、绿、黄五色布上,或印有佛陀教言,或印有鸟兽图案,年年都要在藏历新年后某一个良辰吉日换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笔不少的金钱开支。据说,一根10米长的经幡,要30元左右。四川就有规模较大的经幡制作工厂。
《阿弥陀经》里说,风吹树林,皆是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这色彩缤纷的经幡,在高原风的展动下“呼呼”作声,它的每一次展动,都传达着人们对上天的崇敬与礼赞,神便为世间消除一份孽障与苦难。这是柔韧而坚定的信仰,是天地间四季不息的神的颂歌。而我们这些呼吸雾霾、心灵蒙尘的人,平日里都是听到叮零当啷的声音,此时此刻,让心洗净安静下来,谛听这雪域佛国的天籁之音,以忏悔来洗浴心灵,以醒悟使血肉再生吧!
而藏族诗人班果,不知道他现在对经幡是如何认知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对黄昏的经幡唱过挽歌:
    千百年来
    经幡处在飞翔的状态
    经幡一直处在飞翔的状态
    如生长不息的鸟翼
    一次次死去
    一次次醒来
    就是等不到那只能解开绳子放飞众生的手

继续下山上山,在不知不觉的盘旋间,远方一座雪峰凸现在天际之上,威严冷峻地注视着我们这拔远方来客。有人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我也身不由已的喊道:“看,雪峰!”。雪峰的出现,调动了人们兴奋的情绪,打开车窗,沿途狂拍不止,把对雪山的渴念一古脑儿全装进镜头之中。
在年保玉则景区外边藏族毡房里吃午饭,店主是一个高个头四十多岁的安多汉子,他对同伴们对其家人的拍摄大发雷霆。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我跟他女儿聊天,得知她现在读初中,是在离此地800公里外的省城西宁市上学,暑假在家帮父母接待客人。现在,许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藏人,都将子女送到州上读小学、送到省城读中学,一些人还在州上、省城买了房陪读。在县城、州上还有汉藏双语教学,在省城,可能只学汉语了,这些来自草原的青少年,也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
从简易的景区入口进入核心景区仙女湖,约有四公里,全是爬坡,公路下面,一条宽泛的河谷,不时有几顶白色帐蓬与黑色牛毛帐房临水而居,牦牛、羊只、马匹在河滩悠然自得地低头食草,只有黑黑的藏獒,不友好的奔跑过来狂吠几声,浅浅的、清清的、亮亮的河水,淌过繁花绿草,将我们的视线引到北面的蓝天白云之下。令人目醉神迷的草原美景尚来不及消化,我们的车已在年保玉则公园的停车场停了下来。大家扛上“长枪短炮”三角架,跨入了美色之中。
我站在入口左边木板搭起的观景台上,公园全景尽收眼底。屏风一般竖起的年保玉则峰,海拔5369米,它不愧为巴颜喀拉山的主峰,雄伟、高峻,峻峭的山脊线如锋刃一般切向云天,白云使它伟岸的身躯有“欲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尤其是那雪的锋芒与从终年积雪的峰颠流下的白溪直刺人和内心,剔除五脏六腑的尘埃与俗务,瞬间使你也圣洁起来,崇高起来。
年保玉则处于青海久治县与四川阿坝接壤地带,无数海拔4000米以上的群峰将其环列,这里是亚热带季风高原高峰气候区域的边缘,云杉、松柏遍生于山麓,虫草、贝母成长于山坡,白唇鹿、黑熊出没于森林草原。它虽没有阿尼玛卿山(藏族信仰的21座神山中排名第四)的名声大,但却是果洛诸部落的发祥地,也是备受尊崇的“果洛山”,转山的信徒也是不少。
东南西三面环山的仙女湖,安静地在年保玉则的怀抱里沉睡,深沉得没有波澜,明镜一般让日月洗浴,让年保玉则青春永葆。在湖的岸边,一座巨大的经幡塔以五色的风马,增添圣湖神山的神秘与亮丽,蓝烟袅娜的煨桑台,烟云飘怱,扑朔迷离,让多少世俗之人与神开展心灵的沟通。木板搭起的在草地之上的游道,蜿蜒穿起人们的脚步,落在游道上的脚步声轻松而有韵致,像是对着神山圣湖诉说一路征尘,也帮人们斩断昔日城市上空的雾霾、心灵里的尘埃、车水马龙的噪音。
用广角镜头照完全景与大景,我便换上长镜头捕捉特写画面。先是将坐卧草地上的一块刻着六字谶言巨石和围绕它转经的藏妇定格下来,再将远处湖滨的鲜艳的经幡与明净的湖水对照出来,然后像猎人猎取猎物一样猎取画面。在游道上尽情拍摄美女的外国游客、从湖边向西踏过草地三三两两的游人、东山坡上低头吃草的羊群、涉河而过的牦牛队列、坐在湖滨仰头痛钦青稞酒的藏人皆入我法眼,特别是两个带着小孩的藏族妇女,或坐或卧在草地之上,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她们头上一顶绿白相间的遮阳伞和旁边蓝底红字的遮阳伞,在湖光与草色间格外绚丽夺目。这一幅简洁、明丽、情趣盎然的图画,不仅以特写镜头记入我的相机,更像藏地的岩雕一般刻入我的灵魂深处。
因时间紧迫,也为了节省体力、避免因劳累而引起高山反应,我没有走到湖边与湖水亲近,没有掬起清凉的湖水洗一把疲惫的脸。但三个年轻的喇嘛,请我为他们拍出各种姿势、向我学习使用单反相机、他们用手机自拍,玩微信与QQ,与我合影,带给我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也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喇嘛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我返回之际,天色由亮灰急转成暗黑,像突然间在头上支起了偌大的牦牛帐房,骤然而至的豪雨挥动着鞭子,将四散的游客驱赶回大门和停车场。我看到一个喇嘛坐在草地上,他没有躲雨离开的意思,而是用一块红色的布举在头顶,风展动着那块布,如一面旗帜。那种丛容就如云雨中的山峰一般。我一边保护着相机,收缩起三角架奔出景区大门,冲上我们的中巴车。沿公路下行,离开景区的路尚未走完,雨已停,眼前呈现出一幅迷人的雨过天晴的景色:阳光拔开云层披下瀑布般的金发,草原牧场的水珠钻石般闪烁,绿色莾原变得格外清新润目,尤其是那曲折回环、穿越草原的河水,在阳光宠照之下金光闪烁,如金龙盘旋穿行在天地之间。天更蓝,云更白,高山草原更加辽远,我们的心胸也更加辽远了!

出年保玉则景区,沿101省道往西南偏西行驶,一路的高山草甸与河谷风光。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扎拉山垭口。这个海拔4239米的垭口,也是经幡如阵,为过往的人们祈求平安吉祥。从垭口到白玉寺沿途,雪峰耸立,高山雄壮,河谷舒缓,草原美玉,经幡飞舞,景色美不胜收。我们随着山路盘旋,在窗口左右开弓地揿响相机的快门,你拍几张就让出窗口,后面的人接上来再拍,就像在坑道发射子弹的士兵交替着射击,忙得不亦乐乎,气喘嘘嘘。
过了近两个小时,我们从隆格山垭口落下去,已见前边的山坡上建满寺院,快出山谷口时,公路左边的山上从山头到山脚,插满了五色经旗,十分壮观,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我要求停车,爬到右边的山坡上,脚下的坡地全是鼠洞,硕大的老鼠见我来了惊得乱跑。我喘着气爬到坡上,迎面的寺院顿时全景般映入眼帘。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建筑依山而立,在夕阳下放射着金色光芒。101省道伴着玛柯河从山麓寺前流过,河谷较宽敞,镀着粼粼波光。这就是格鲁派的隆格寺,该寺正面为年宝叶什则山脉,右侧为闻名青南的俄木措湖风景区。
我们在夕阳温柔的陪伴下又往前行驶25公里,便来到了果洛地区宁玛派第一大寺——白玉寺。这是一处风光独美的地方,河滩水浇草青,背靠高山,山上到处有经幡,山麓至河滩的台地上,哗拉拉地一大片寺院建筑,颇具规模。这里是久治县与班玛县交界处,南距班玛县60公里。
藏传佛教影响较大、流传至今的主要是红(宁玛)、白(噶举)、花(萨迦)、黄(格鲁)四大教派,格鲁派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教派。各派依其服饰和较之服饰更重要的一些特征而区分,都有本派历史传承、宗师、所擅之道和传说故事。白玉寺是青海省最有名的宁玛派寺院之一。也是四川西康白玉寺的子寺。经过近七八年的新修重建,如今占地逾千亩,规模与影响已超过母寺。宁玛派相传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基本教法,由于该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寺门前笔直的公路上走了一段,没有到寺院内走一走,错过了贴金镶银的、藏着镇寺之宝——佛牙的灵塔,也没有时间去参加当地为期45天、僧与民云集的“坐夏”民间活动,直奔班玛县。我们抵达县城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在大街上往返两三次寻找饭馆吃饭而未果,最后,在一个重庆火锅店凑合着填饱肚子。我呢,则与雁峰兄另寻了一个青海民和拉面馆吃了一碗拉面。
在县里招待所度过一晚,这是七十年代建的简易招待所,据说已是县里最高档的接待场所了。

4日,青海班玛县多柯河谷中国最高林区高山飞石四川色达县年龙乡珠日神山晴天遇雪

天刚麻麻亮就从招待所出发,在一个小小的临街饭店吃了一碗稀饭、两个包子、一个鸡蛋。离开县城时,6点40分,到达知钦乡时已是10点10分。60公里的路程竟跑了三个半小时,平均时速只有十七八公里,我们路上三番五次催促开快一点,司机都当做耳边风,置之不理。其实,这一段路面较平坦,时速三四十公里没有问题,我们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消耗在路上车上了。大家都一肚子的怨气,司机偏偏对着干,用行动报复。“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个人相互间的融洽相处,我们尽最大努力去互相了解和互相帮助。”对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医生格哈特.多马格的话,我们不禁汗颜。
从这里跨过一条河流,沿东南方向行驶,河流像不离不弃的情侣伴在公路之侧。越往前,河水越来越湍急,河谷时宽时窄,浑浊的洪水发出激荡之声,让这个世界变得有些忐忑不安。河两岸的帐房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藏式雕房,或独栋,或连排,或成片,二层三层居多。散布在河谷或半山腰下,用色彩各异的片石垒砌而成。雕房与险山、峻岩、森林、草地、河谷、经塔、经幡构成了一幅异域神秘的风情图。
在民居转换的同一时空,这里的植被也为之一变,高山草甸风光变成了河谷峡谷风光,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云杉、冷杉,山梁上的树木如一道优美的弧线与蓝天白云相接,我疑是到了新疆喀纳斯,又像是置身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也如在北欧挪威森林里一般。但这里的河谷两岸、桥梁、奇特的雕房与灵动而鲜艳的经幡,显得不是瑞士胜过瑞士,不是挪威,胜过挪威。参天的川西云杉、苍翠的祁连圆柏、奇特的鳞皮冷杉、时宽时窄的河谷、巍然的崇山峻岭、无处不舞的经幡、鲜明庄重的雕房、满山遍岸的牛羊,令我眼花缭乱。我不禁感慨:中国有如此美景,又何须远走他乡。人们为什么总是看到远方的风景,而忘却眼前的玫瑰呢?
我们正在忘情地拍着河谷两旁的风光照片,车在路上停了下来,前面已停了一长排的车。原来,左边陡峭的山崖正在塌方,公路已被塌方的土石堵了大半,山上还不时有零散的石头在坠落。怎么办?司机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决定闯过去。于是,我们盯着山崖,如有大落石随时发出警报。司机不能轰油门,不能揿喇叭,以防惊落石块。我们小心而勇敢地开了过去,一些小石块与土块滚落在山崖边,当我们正长吁一口气的时候,真正的恶噩将我们当头一棒。
原来,我们又被前面几台正在施工的重型设备挡住了去路。修路人告诉我们,这里封路,要明天早上才能通行!在惊愕之际,我们又被证明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这条公路不是通往四川色达县的,而是通往壤塘县的,离壤塘县只有七八十公里了,而色达县必须返回才能到达,否则得绕行200多公里。经过熟悉路况的司机计算,我们多走了60多公里,往返一下就是多走130公里,按时速不到20公里计算,我们冤枉浪费了七八个小时。大家全都掉进冰窖里一般。
幸好沿途风光无限,阴错阳差地得见这里森林峡谷美丽的风景,也是意外之获,算误入歧途的一种补偿吧!
后来查询资料,才得知:这是青海与四川交界之处的多柯河(又称杜柯河)谷地,它与班玛县玛柯河谷地,共同构成青海东南的原始森林,也是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还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林区。仁玉林场、多柯河林场就在这两条河谷。这一带,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作物丰富,河宽水丰,氧气充足,不仅是果洛州最重要的农业区,还是果洛十三族的发源地,有“小江南”的美誉。不仅如此,班玛县曾经还是果洛州藏传佛教氛围最浓厚的地方,寺院数量居全州之首,在1958年达到23座,文革之后,被拆毁殆尽。十年浩劫,祸害历史文化,连雪域高原、穷乡僻壤亦不能幸免,为害之烈,由此可见一斑。宗教对于信仰者有着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威力,然而,对于凡夫俗子既不是粮食也不是水分,对于魔鬼而言,宗教会是什么东西呢?对于我这个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游者拍客而言,没有了肥皂泡那样绚丽的信仰与理想,却多了一些理性的烙印了。

回到往色达县的岔路口已是下午4:30。跨过多柯河桥即从青海省进入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遇修路,6:30才放行。原来,到色达县的路正在铺石垫高,从早上8:30到晚上6:30禁行,我们的先导车是先天晚上8点多过去的,对此并不知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误入歧途,白天也是过不去的,那就得在这里干等。这么说来,我们误打误撞走错了路竟变成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了。世上的事,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果,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评价,今天就算一例啦!
我们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餐馆吃午饭,将仅有的两张长条桌拼到一起,点了几道川菜。在等待开饭的时间,我们还在乡里走家串户,拍了一大堆人文照。这里的藏胞很热情友好,对我们拍摄也落落大方地配合。你拍正在砌寺墙的砌工,他便举起砌刀摆姿势;你拍小母女,她们便冲镜头笑得灿烂;还有一个小女孩特地邀请我去她家拍一只小山羊,她父亲牵着山羊扮着鬼脸;你拍寺院的小卡车,喇嘛司机或趴在车门上对你挤眉弄眼,或伸出两根手指表示友好;特别是一个10岁的小姑娘,坐在家门口的拖拉机上,任凭我们前赴后继地拍摄,她不仅开心地配合我们,还拿着苹果手机反拍我们,脸上妩媚的笑容亮堂了我们的镜头。她在离家近60公里之处的色达县城读小学,手机玩得溜熟的;还有一家十余口,不分男女老幼,主动让我们拍照,其乐融融。我留下了他们一家的地址,将在此地拍的照片洗一套寄给他们,以示酬谢!
关卡提前了20分钟放行,我们又摇晃着上了正在大修的搓板路,颠了几公里,又走岔了一程,折回,从不是路的路走上正道。大概走了半个小时约莫七八公里,我们到了一座寺庙。一问,又走错了。这一座歪打正着的寺,就是颇有名气的年龙寺,本地也是以此做为乡名的。年龙寺以实修的风格教授法要,每年都有很多的有缘弟子从各地到达,求得极其殊胜的藏密宁玛巴独特伏藏传承——“大圆满深道六法”。
据介绍,1983年,年龙寺的堪布索尔顿活佛圆寂后,身体缩小成小臂高,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2011年,年龙上师圆寂示现虹身成就,法体已缩至25公分。这种人体虹化现象,也称虹霓法身,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炼有素者临终时与死后出现的一种人体奇观。在藏密文化典籍中记载历代高僧虹化的奇迹甚多。在年龙乡有一条叫“宗夏尔”的荒僻山谷里,住着一位早已名闻整个藏区的大瑜伽士、当代著名的宁玛巴大德仁真尼玛上师。老人家今年75岁,在此闭关隐修已经25年,从未离开过这山谷半步。现在,一些信徒陆续到那里跟修,常年在此的达七八十人之多,围着他的小木屋建起了好几十间小木屋了。听说这一切,令人啧啧称奇。

我们从年龙寺重新返回一小段路,跨过一条水沟,走上了一条更加泥泞不堪、更加狭窄、更加凹凸不平的盘山路。暮色苍茫之中,我们爬过珠日神山,山顶正在下着小雪,打开车灯也见不到十几米远,路面海拔已是4300米左右了。
珠日神山是色达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4961米,与东边的妃子山和南面的哈龙董日神山,三山并峙,气派非凡。这里是宁玛教派的殊胜之地,珠日十三伏藏就在此地。据说,很多形状奇特的岩石及绝壁上,各种天然图案有趣而神秘,各种天然形成的诤言笔力遒劲、刀法圆润,还可见到历代藏密高僧闭关隐修的山洞、修行证道的遗迹。其中最为著名者,有贝汝扎那大译师证果后在青石板上留下的脚印、禅杖印和亲手刻写的十字心咒;有吉祥金刚拉龙花多的脚印;另外还有格萨尔大王和三十大将的道场,留有大王烟祭台、拴马石桩,以及大王射箭、降伏妖魔等多处遗迹。每年藏历六月初六,来朝圣、祭祀的信徒们,来此转山、烟祭,挥撒风马、插立经幡、高喊口号,祝愿五谷丰登,祈祷六畜兴旺。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如潮的夜色淹没了。
我们在盘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转弯、摇晃,好不容易才走到垭口,在车灯的照射下,依稀看到了哈龙董日山垭口的路牌。出垭口,路面正在拓宽,全是黄泥巴的棱棱坎坎。小雨夹雪从天而降,夜色迷朦,天地,一片苍茫!
我们的心一直吊在上嗓子眼上,直到晚上10点多钟,到了色达县宾馆后,心才落了地。
蜀道难,由此可生无限感叹!

5日,四川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东嘎寺出车祸甘孜县奶龙神山阴天见晴,下午遇暴雨
早起,大家各吃了一盒方便面,6点半便在宾馆门前集合。偷得片暇,坐电梯赶到四楼上拍晨雾中的色达县城。一路以来直到拉萨共17天,这是集体安排唯一的一次电梯房。推开四楼的窗户,全城一览无余。只见对面山原连绵,云遮雾罩,一条云带绕在山腰之上,如巨大的白龙游走变化,峰峦时隐时现,出没在云雾之中。拥有9000平方公里的色达县的县城并不大,被群山怀抱在一片开阔的滩地中,海拔3900米。色达,系“金马”的藏译,让我们骑上这匹金马,去领略它的神奇与神秘吧!
出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20多公里,沿途,“六字箴言”刻在山腰,经幡挂满山坡,经旗插满山头,牛羊遍布草原河谷。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条名叫喇荣的大山沟,只见三面山坡上漫山遍野建满了绛红色的火柴盒一样的木屋,连绵数公里,密密麻麻,层层相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情不自禁地说:“太震憾了!”袁导接上话茬:“震憾的还在后头呢!”
据袁导介绍,喇荣五明佛学院又叫色达佛学院,是世界最大的佛学院,由晋美彭措大师创建于1980年,在色达县洛若的一处群山之中,他选择历来人迹罕至的喇荣沟,在当年大成者敦珠仁波切的修行地,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密宗讲经班,向有缘弟子讲授密宗精要,起初,学院只有三十几人,没想到发展神速,全盛时期学院有喇嘛、尼姑、居士达几万之众,甚至比色达全县的总人口四万还多,可谓“一万僧舍十万佛”。但由于学院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少为外人所知。据说,是军方空中发现这里一大片红房子之后不知是什么地方,才引起重视,开始控制规模,清理人员。现在,这里不仅成了古老的红教传承佛学文化的所在,也是千千万万信徒安放心灵、回归自然、走向宁静的一方净士。
我最早知道这个地方,是在四五年前《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的几幅照片,当时,看到成千上万座红色的僧舍长在山坡上,像一片波涛起伏的红色海洋,我遭受巨大视觉冲击,由此而神往多年。如今,目睹这一座盖满绛红色木屋的大山,看到晨光中穿梭不息的喇叭、尼姑,仍震惊不已。
我扛起三角架,背上摄影包,随袁导向对面山顶进发,那是一个能拍全景的地方。我们先是从狭窄的木屋间的小巷子里下到沟底,从红墙金瓦的主寺边经过,再一路爬坡上行。我们在荫天蔽日的小木屋间穿梭,里面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有些地方又低又矮,有些地方又窄又脏,我们时而躬着身子时而侧着身子通过。这里海拔近3700米,我们一个个爬得气喘嘘嘘,脸色发白,嘴唇变青。
好不容易钻出屋丛,来到一片空地上。抬头一看,一座包金镶银、粉红刷黄的圆形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五明佛学院的坛城,它位于两座山峰的鞍部比较开阔的平台上,上下有六七层,最上一层是金顶,第二层是鹿护法轮,下面两层都是雕梁画栋,鲜艳无比。
在这里,围着坛城自左向右转经的人们首尾相连,摩肩接踵,转动的经轮闪射着金光,让人安宁、平和。磕长头的男女老幼,以五体投地之姿将灵与肉呈献于佛之前。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们非常虔诚的拜佛仪式,对佛陀的崇敬,身、语、意三者缺一不可。磕长头是为“身敬”,同时口里不断地念着咒语,是为“语敬”,心里不断地想念着佛,是为“意敬”。有转着圈磕长头的,更多的是在一字排开的磕头板上磕长头的,此起彼伏,这不仅是一道动人的胜景,更是给我们这些都市中人以启迪、开悟,注入一股虔诚、圣洁、慈悲、向善的清泉。
在这里,我看到两个青年男子,用担架抬着经文白布包裹的死者,围绕坛城转着圈子,不时发出一声长长的呐喊。也不知转了多少圈,转完之后,便抬到离这里一公里之外的洛若天葬台进行天葬。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看,色达洛若天葬台是这一带方圆数百里最大、最著名的天葬台,天葬仪式已对游人开放,这是我闻所未闻的奇迹。洛若天葬台在一个山坡上,每天下午二点左右举行,每一天进行天葬的多则十余人,少的也有五六个,游人可现场观看,其场面甚为血腥恐悚。20多年前,我知道一个女摄影家,在几米的距离内拍摄天葬过程,差点被天葬师打死。现在藏区也与时俱进,一些天葬台都公开开放了。藏族葬仪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多种形式,而天葬是最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神奇而独特。万物皆有生命与灵魂,在天葬台,死亡不是别的,而是分解与化合,是化有为无,是从大地上升到天空,是从行走变为飞翔。只可惜,我们一行,没有作此行程安排,下午还得前往120公里之外的甘孜县。
在这里,我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在此拍照,有的也汇入到转经的人流之中。据说,色达仍是四川省甘孜州18个县中唯一没有对外开放的县,但在这里看到外国游客,说明管制还是有所放松。这里不仅有外国游客,还有一些外国居士在学佛修行。
我们一行继续向山顶进发,约摸一里多,便爬到了山顶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里已有不少拍客在忙碌了。我们按照各自不同的眼光,选定拍摄的位置,支起三角架,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全景与特写一顿狂拍。
从这山头望去,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依山而建、满山遍野的佛堂、僧舍尽收眼底。佛学院像一只偌大无比的鵾鹏,昂首振翅凌空而飞,对面山坡覆盖着经幡,像鵾鹏的头与嘴,左右两面山坡,俨然就是呈V形鼓动的翅膀,成千上万间木屋不就是红色的翎羽吗?怪不得,千千万万的人跋山涉水到此清修,除了那些喇嘛、尼姑之外,他们中有凡夫俗子,有名星大腕,有海归博士,有离职官员,有亿万富翁。香港有一个身价几十个亿的富翁,至此旅游,一去不回,在这里皈依佛门。有人问他:“每一个人都在追名逐利,你却抛弃这些来之不易、曾为之奋斗的东西,你这是为啥呢?”,他只说了一句“放下了,就轻松了!”看来,在他的心里,心灵的宁静、轻松,胜过一切功名利禄。五明佛学院这只藏传佛学的巨鸟,向着神秘的佛国翱翔,引领众生脱离尘世苦海,超度万千迷失的灵魂。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山顶,遇到一些居士,打听了解这里的情况:佛学院的红木屋,好一点的十几万元,一般的也要五六万元,喇嘛大多住在一般的红木屋里,尼姑(学院里叫觉姆)住在好一些的红木屋里,都要自己掏钱购买。打水、吃饭都要自理。每天佛学院都有早课、晚课。当我顺着不宽的水泥路逶迤而下,经过大佛堂时,恰遇下课,那些戴着或红或黄长舌帽、穿着宽袍大袖红袈裟的喇嘛、尼姑,手握各种书本,从各种经堂蜂涌而出,潮水一般在大路与小巷里流泻,欢声笑语弥漫开来,充满生机、活力。这座被僧舍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半山腰上的大经堂,据说可同时容纳5000余僧众,门外原是成堆成堆的鞋子,下课时,竟然变成了一片红色波浪涌流而出,特别是成群结队的尼姑更是锦上添花,成为十分吸引人的靓丽风景,据说常年在这里学习修行的尼姑都有成千上万,中年有之,青年更多,少年也不乏其人,这里的尼姑之多令我咋舌。
站在雪域高原,望着涌动的红潮,置身这神奇发展的佛国,我由此想到当下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不论是中国的五百强还是世界五百强,真正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有几家?我们苦苦探寻的企业文化难道不值得深入借鉴藏传佛教吗?他们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核心理念;有众生平等、与人为善的强大价值观;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温暖情感;有极乐世界、来世幸福的美好愿景;有积善修行、去欲除苦的抵达路径;有坐床、灌顶等严格的教仪教规,有转经、礼佛等固有的行为举止;有寺庙、经院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法器、经幡等独特的法物。这一切,不正是堪称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典范吗?所以,它越来越强大,让信徒痴迷,乐于奉献自己的金钱、财物、时间、精神乃至生命!

中午在色达县宾馆吃完饭,一点一刻向甘孜出发,行程160多公里,也是县乡级砂石路和土路。南行6公里,迎面山坡上一座大寺映入眼帘。坐南朝北的十来座高大寺院金光灿灿,最前端的镏金经塔巍然屹立,寺院的红墙与黄色的围墙相互辉映,左边山坡白幡如塔,上面插满彩色经旗;右边一条小山沟自上而下从寺院侧面直通河谷,山沟两边的山坡上全是五色的红旗,十分壮观,特别是右边山坡经旗的顶端,俨然是一只鹰的头嘴,煞是生动。寺院有一条呈之字形的路如一条哈达连接上下,路的两边有酱红色的高大碉楼,白色经塔,成片成块成塔成伞成墙的经幡,布满了路的东边山坡与谷地。我们在车上一个劲地拍摄。这一段路较平坦,车速较快,我将感光度调到800,将速度提高到二千分之一秒,以保证照片不致模糊。就这样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我们都没有时间停下来拍拍照,这样的遗憾留了一路,时间全耽误在车上了,车况差,速度上不去,这就是我们一行没有越野车的严重教训。
回到家休息一个月后,才从资料上将这个寺查出来,它名叫东嘎寺,在藏语中是白色海螺的意思,也是藏区著名的红教寺庙,列为色达三大寺庙之一。位于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我眼俗,怎么也没有看出这座山与海螺的相似之处。该寺于公元1686年由曲锡吾金创建。大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殿堂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三面宗教壁画塑绘,红柱上雕龙刻花,色彩艳丽夺目,气氛庄重严穆,气势雄伟壮观。该寺好像刚刚新修过,不论是金顶黄墙红墙还是彩绘,一派崭新的气象。

往前走了十几分钟,刚刚还是朗朗的阳光,一会儿功夫便收起了亿万的光芒,将一张乌漆马黑的脸俯视着行色匆匆的我们。开阔的河谷台原地貌也跟我们不辞而别,迎接我们的是缓坡、草甸草原和连绵起伏的馒头般的山峦。上坡与下坡都不陡,弯道却不少,如羊肠一般绕来绕去。也就是在一个拐弯处,我们交上了一次“霉运”。我们的金杯面包车走在前面,却不见了跟在后面的中巴车,回头张望仍不见其影子,感觉不妙,电话没信号,只得调转车回开。在山坳一个带有一点缓坡的拐弯处,一辆藏人开的挤了7个人的奥拓小车在会车时,因车速快,方向右打不到位,致其左反光镜碰在我们的中巴车上断了,中巴左边也被划了一道深痕。我们来时,那个藏族司机还在气势汹汹的叫嚷,明明是他的责任,他却硬说是我们的责任,一块反光镜,要求赔偿5000元,不然,不让我们走人。5000元是这么算出来的:色达县没有奥拓车的反光镜换,要专门派人去成都购买,来回两三天,路费加食宿费、人工费、工本费,没有那么多钱做不到。经过好一阵讨价还价,最后以赔2500元了结此事。一是天高皇帝远,交警一时半天来不了;二是交警即使来了,也为本地人讲话;三是我们十几个人的时间耽误不起。最后,“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

正在我们调处交通事故的当口,雨云擦着山坡涌奔过来,接着,雨点开始敲打我们的车玻璃。我抓紧时间,用100-400mm的长镜头捕捉山坡上的牧人牛羊,在给牦牛挤奶的妇女,因雨起身向帐房走去,两只黑色的藏獒奔跑撕咬从山顶来到一字排开的牦牛边,然后,跟着小主人去帐房,山顶上的白马黑马,像剪贴在天空上一样。我看见一顶帐房门口出来一大两小三个人,他们用一块白塑料布挡在头上,大人拉着上端,一个小孩拉着末端,一个小孩站在中间,他们开始冒雨向着另一顶帐房奔跑,跑了十几米,一个小孩掉到雨中了,干脆不用挡雨直接跑开了,另一大一小两个人又跑了几十米,结果塑料布掉了,大人也直接在雨里跑开了,只有最后一个小孩,顶着那块雨布进了帐房。我像看情景剧一样将这些有趣的情节都记录了下来。
霎那间,小雨转大雨,继而有倾盆而下的味道了,草原转眼之间成为迷蒙混沌的世界,我们车的雨刮器刮都刮不赢,车前玻璃上顿时涨起了洪水。十来分钟之后,雨势衰减,我们才开始发动车赶路。就这样,一直在雨中行进了三个小时,视线不好,路况不好,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大家借机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地休息了一个下午。

在雨中,我们进入到一个峡谷,谷底一条山溪暴涨,洪水轰然有声。天快黑下来了,谷深水急,路又窄又滑,如羊肠盘绕在山脚下,仅容一车通行,右边是山崖,左边是深谷,不时有小塌方,道路十分险峻。光线暗,路滑,让人担惊受怕了一路。我们走走停停,遇到小岔路也要等过往的摩托车或汽车司机问路,生怕再误入歧途了。这一段险路几乎是移过来的。
后来,经查资料,才弄清这是尼柯河峡谷。这两天来,我们从班玛县到甘孜县,先后跨过了玛柯河、多柯河(杜柯河)、色曲河、尼柯河(泥曲河)、达曲河,这些河流基本上是向东南并行的,支流密如蛛网,咆哮东流。前三条河都是大渡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后二条都在炉霍县城会合更名为鲜水河,汇入到雅砻江。
出峡谷,雨停了,天空仍阴沉沉的。我们开始爬奶龙神山。奶龙神山属于牟尼茫起山支脉,位于甘孜县东北的东谷区四通达乡境内,距甘孜县城70公里。 奶龙山海拔4671米,由观音、文殊、金刚手等三座山峰和一条长寿谷组成,融秀、美、神、奇、灵为一体,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等矿藏。山底有一眼清泉,其味甘洌,据传有治病、驱邪的功效,很多人为此前来饮用神水。奶龙神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保存了大量藏传佛教遗迹,是观光、朝拜和探秘的理想之地。三座山峰上均有洞穴,洞中遍布奇岩怪石,据说还有高僧大师在洞中闭关静修。
对于这些,我们都无缘体验了。高原上的6点钟天色尚亮,我们在车内又开始活跃起来,拍着窗外的风景。山石并不挺拔峻峭,也少有尖峰,气势上与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大山相比略逊一筹。山峰岩石呈暗红黑白相间的颜色,有烧焦之感。其形状有的如凶神恶煞,有的如远古巨猿,有的如笨重头盔。特别是峰顶碎石如流,岩屑满山,这种山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碎屑,地质学上称作滑石。看到此景,心里颇生山河破碎之感。直到我们奶龙神山如孔雀开屏的主峰亮翅眼前,磅礴雄奇的山体才让我心生敬畏。我们从山的北侧翻过垭口来到南侧,垭口处就是色达县与甘孜县的分界线。南侧山体十分陡峭,深谷之中古柏成林,经幡密如蛛网,时有猛禽直起直落,半山腰与南山坡上便是藏民祭拜神山的地方。
我们上山下山行驶了约一个小时,七点已过才出了山口,进入达曲河谷。骋目所极,只见平畴开阔,山水相依,庄稼茂盛。在达曲河左边,一座经幡像太阳伞撑开在半山坡上,下面经旗围起的长方形里,白色的“六字箴言”十分醒目。箴言之下,四通达乡的藏式雕房连成一片,红墙白窗格外打眼。村前沿坡十几棵大树一直散生到河滩,河滩里种植的青稞绿葱葱的。黄昏中的天地显得祥和、宁静和神秘,好一派田园风光与雪域文化的交融图。

6日,四川甘孜县德格县马尼干戈新陆海雀儿山汽车抛锚蓝天白云

今天是7月29日,星期一,又一个星期开始了,我们的藏地行拍进入第六天。6点钟出发,天露一点微曦,我们摸黑出甘孜县城后又走岔了一程,回到正道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连这个明未清初以来就形成的“茶马互市”大驿站、康北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的县城都没有看清一眼就离开了。
甘孜县以藏族为主,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境内有格鲁(黄)、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笨波(黑教)五种教派,是藏区为数不多的藏传佛教派与原始宗教齐全的县之一,一个只有5万多人的县,居然有开放的寺庙43座,僧尼近5000人,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尤以“酥油花会”最为著名。
沿317国道西行,这条川藏北线只走了一小段柏油路就进入砂石路了。厚厚的白云正从山顶上生发开来,黧黑的山体像高大的武士戴着一顶巨大的头盔,白色的大披风漫山拂动。我拍下今天的第一张照片的时间是早上六点四十七分。半个小时后,我们在下山迎面的山坡上,见到一个五颜六色的巨大的呈梯形的经旗阵,哈达般的白云在经幡下面悬挂,右边山坡上也有一条带状白云从远方走向经幡,天空下的大山已露出绿色的戎装,被轻纱般的云雾营造出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此良辰美景岂可错过,我们以路边的经塔做前景,拍完这一段便没再停车,直奔马尼干戈。沿途,只见雪山在远处时隐时现,两边的山坡上、河谷上不时有如彩毯、如彩墙、如彩塔一样的经幡扑入我们的镜头,河滩里有一座较有规模的寺院,不知其名。我们藏地行进六天来,今天才遇到了真正的蓝天白云。越接近马尼干戈,天更蓝,云更白,色彩越烈,阵势越大,越赏心悦目,好一派人文胜景,好一顿色彩的盛宴!
跨过一条小河,我们就没入了马尼干戈色彩的密林之中。马尼干戈,从古到今都是一个从四川通往西藏、青海的重要驿站,一条街道,几排藏式平房。彪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头系红头绳,身佩长藏刀。靠着墙根的红袍女子,从红色的帽子下用手搭着凉棚望着我们这一群不速之客,身边躺着的几只幼犬与悠闲自在走动的小牛犊般大小的藏獒,恰成一幅动静结合的藏獒图。
利用等早饭的空隙,我与几个色友爬到此地规模最大的马尼干戈帕尼酒店的楼顶,说是最大,其实也只有两层。驰目四周,是一片绚丽的世界。雕版一样的蓝天白云,伸手可触可摸;平缓的山上绿草如茵,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红色碉楼,系着一条宽阔的腰带一样的围墙,黄橙橙的。碉楼上面的山坡上全是五彩的经幡,下面的山坡上则由一列一列的经幡组成的长方阵,另有一条经幡从中伸出,如栅栏一样绵延到左边山坡上,又像美女项下的弧形的珠链。对面山上古柏苍翠,原始森林之下也是规模宏大的经幡,在站得齐整的白塔后面,便是一座寺院。环顾马尼干戈,这里的经幡艳丽得叫人晕眩,庞大得令人窒息。这是从甘南、青东、川西乃至后来去的西藏,我们一路上见到的最壮观、最美艳的经幡。

从马尼干戈一直望着雪峰前进,西行七八公里,路边,德格县政府立了一块大招牌,上书:“四川省新路海白唇鹿自然保护区”。
新路海到了。
新路海位于雀儿山下,距甘孜县城98公里,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其藏语名为“玉龙拉措,”意为心倾神湖,相传为纪念英雄格萨尔爱妃珠牡而取此名。
我们蜂拥而入,在桥头,在河边,在草地,一个劲地朝对面瞄准,扫射。又花了30块钱请几个藏民牵着马在河边草地里慢行,给我们做前景,也增添人文味道。拍风景片,一定要处理好景的层次,特别要选好前景,这样,才能使片子有纵深感。河的那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白云剪贴在蓝天之上,白雪皑皑的山峰银光闪烁,晶莹透亮的大型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雪峰直泻而下,极为壮丽。
我们一个同伴租了一匹马,骑着走过石桥,爬上一个小坡,边走边拍地走向湖滨。我们也跟从其后,到了有“西天瑶池”美誉的新路海湖边。我们没有心思去核实它是否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站在湖岸,只见不规则的湖泊冷静清淡地躺在雪山之麓、森林之怀。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湖滨。在冷色调之中,有暖色的点缀:彩色的经幡、刻在大小石头上的红色、黄色的六字真言。湖岸,没见珍禽异兽出没,却有山花烂漫,争芳斗艳,白塔巍巍,经幡飞舞;湖中,没见裸鲤鱼儿游弋,倒有野鸭成群,飞鸟不绝,雪峰倒映,波光粼粼。我们置身于这美仑美奂的胜景之中,如同来到了人间仙境。
令我难忘的一幕,是一个长发拂肩的藏族老人,项上挂着两颗红色夹一颗绿色的串珠,手拿一个金制无底小喇叭,他坐在湖中一块石头上,一直不停地用它舀水,百遍,千遍,全神贯注,周而复始;旁边,一个身穿菱形红白图案衣服、与老人一样腰系暗红色袍子的小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动作。这一老一少心无旁鹜的样子,是在以圣洁的湖水洗涤灵魂里的污秽吗?是在对神湖倾诉心灵的密语以求安宁吗?是在向神灵祈祷如意吉祥吗?

令我难忘的另一幕是,我们在拍河道里的玛尼石时发生的。玛尼石,可窥见远古山林巨石的崇拜意识,它铺遍神山与圣湖,凝聚着虔诚与祈祷。这个河道里那些桶大的、磨大的、牛羊大的石头上刻着六字真言,有阴刻有阳刻,主要是阳刻,字是红色的,水流从上飞跑而下,浪花四溅。我想拍出水如雾如丝的效果,于是,支起三角架,用八分之一秒、三十分之一秒分别拍了一些水漫经石的镜头。
这时,突然有人喊:“快拍背柴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粉红花帽子的藏族妇女背着一捆干柴从河那边走上桥。桥是用木头、水泥电杆搭起来的,她走得慢,我们对着她使劲的按着快门,蹲着仰拍可突显其高大,平拍可多取周围环境。正当我们拍在兴头上,突然听见她在桥上大喊大叫“不拍,不拍!给钱,给钱!”,并不停地摆着手。大家置之不理,她也不客气,走过来后,对着前面的几个人追着要钱。我们有一个伙伴给了她30元了事,她还在向另一拔人要钱,他们不情愿给,在那里讨价还价。
她的“不拍,不拍!给钱,给钱!”的喊声,在我耳朵里嗡嗡地响了一路,我对此的思考也困扰了我一路。

我们继续西行,翻越雀儿山。雀儿山为四川省著名高山,是康藏交通的要塞。突兀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6168米,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3座,故当地有“爬上雀儿山,鞭予打着天”之说。是中国雪害严重地区之一。雀儿山多古冰川地貌,山麓则多重力堆积物。这里的悬冰川像放在冰斗里的白面,挂在主峰的高处,好像随时可能翻滚下来。那些由斑状花岗岩组成的角峰刃脊,给人以凛冽威严之感。
雀儿山公路建成于1951年,解放军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历半年时间,从高山峻岭、冰峰石林中开凿出来,成为连接川藏的大动脉。现在,雀儿山隧道正在开凿之中,不久将天堑变通途。雀儿山气候恶劣,复杂多变,暴雪与冰雹是家常便饭。“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
从马尼干戈到雀儿山垭口41公里,全是爬坡;从垭口直到山下的柯洛洞乡43公里,全是下坡。除去已走了十公里,再剔除车辆故障耽误的一个小时,余下的70公里我们居然跑了6个小时,与自行车的速度大致相当。一路上,全是羊肠般的盘山道,曲曲折折直上云天,弯弯曲曲跌到谷底。所见山体连绵不绝,巍峨雄伟,山脊呈锯齿状,石峰嶙峋,山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经流水、冰川等作用后,碎裂、崩塌,地质学上的“滑石”地貌十分典型,较之甘孜的奶龙山,其岩石破碎之状,更加惨不忍睹,反衬得山麓与沟底的绿草、云杉与圆柏可怜兮兮的。
翻爬雀儿山时,中巴车抛锚了。我们在山上看到他们在山下,却与之无法联系。等过来的车问情况,他们也都说不清楚。于是,便拦住下行的车捎话,如果是车出故障就挥动红衣服;如果一时半会修不好,就挥动红帽子。结果,两样都挥动了。我们也只得折返回去与其共患难。
原来,因路上碎石多,扎坏了轮胎。用扳子卸大螺帽居然扳弯了扳子也没卸下来,急得干着急。他们又蛮老实,没有拦住大卡车借扳子。幸好,一辆摩托车主路过,这个藏族青年正好是修理工,帆包里恰又装了大扳子,他问明情况,二话没说,便帮着将螺帽卸下,换上胎,重新拧好螺丝。给他钱,还坚决不收。其乐于助人、不计名利的品行令我们感动,也与那追着要照相钱的妇女,形成鲜明对比。
雀儿山垭口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也是川藏公路北线上著名险关。这里山体全是黄褐色的岩屑碎石,有一些纵横交织的经幡覆在上面,垭口的公路两边满地都是不大不小的石头,颜色呈黑色、青色、米白色,个头比山坡上的碎石大,像是人为搬上来的。这些石头堆里,还有一座座小石塔,矮的二三块石头叠在一起,高的五六块石头搭成塔状,这也是藏民们敬山敬神、祈福求愿的原始表达方式吧!最让我们欢喜的还是立在垭口北面的大路牌,上面刻着:“雀儿山,海拔6168米,此处5050米”的字样。我们欢呼着跑到下面合影。袁导也向天空抛洒着“隆达”,祈祷我们一路平安!
下到山底,在一条河水湍急汹涌的峡谷里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全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比山上还难行走。路上好几处都有车祸,有陷在泥沼里的重型卡车,有侧翻路边的小车,这时,恰又听到一个睛天霹雳,一个同事15岁的小男孩因考学不顺于昨晚跳楼身亡,令我震惊不已、唏嘘不已。黄昏已至,绿树荫蔽,我在这河谷里,也感到阴森森的,有一点毛骨悚然的惊悸。一直走出峡谷,见到河边上一座巨型经塔和石壁上正在雕刻的大型石佛,心才释然。

7日,四川德格县德格经学院西藏江达县金沙江矮拉山晴天

清晨,我被德格宾馆楼下奔腾的河水唤醒,身体也从疲惫不堪之中恢复过来。德格县城海拔3240米,昨晚,因高山反应和旅途劳顿,大行李箱都无力搬了,要不是我激励起几个在玩耍的小朋友帮我抬上去,真不知道如何才能登上四楼。一夜醒来,这热闹的河水声,都变成悦耳动听、催人奋发的进行曲了。
想起一首《夜行》诗来:
它在深深的河床中奔流,
恼怒、粗暴而沉重,
好似它很想小憩,
而我疲倦得与它不相伯仲。

我忙从窗口伸出相机,将宾馆彩绘屋墙下的河流拍了下来。欧曲河的河道很窄,河水很急,从高处向低处冲下来,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因角度问题,两边建筑变形很厉害,我事后用飞思数码图像编辑软件,才将畸变调整过来。这套软件是一个多月前花800元买的,一直没用安装使用。这第一次竟用在了德格的照片上,效果不错,十分得意。对于建筑摄影,广角镜头与一般的镜头都会有变形,佳能公司有一款专门用于建筑拍摄的镜头,可以使建筑物较少变形,以保持建筑物的原样,便于做设计与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款镜头。现在,数码图像编辑软件解决了这个难题,也省下了一笔费用。
德格是与甘肃的夏河、西藏的拉萨并称的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金沙江东岸,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全县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6万余人口。德格意为“善地”,俗话说:到康巴没到过德格不算到过康巴,到德格没去过印经院,不算到过德格。于是,我匆匆忙忙吃了一碗馄饨,赶赴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坐落在德格县城文化街的小山坡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886平方米。这座历史悠久的印经院,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手法,外围一圈是用红褐色粘土夯筑的土墙,古朴庄重。墙根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玛尼石,上面写着红色、黄色、白色、绿色、蓝色、青色、黑色的和多彩的六字真言。旁边一个小屋里还有专门雕刻经文的工匠,也可对游客出售,根据大小形状,几十到几百元一块不等。沿着外墙,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信徒在转经,摩肩接踵、首尾相接,络绎不绝。我们或蹲或站,忘情地拍着这流动的色彩,流动的虔诚,流动的福祉,拍摄者也不时地成为我的拍摄对象。突然就想起那首诗: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梦,
你装饰了明月的窗子。

一个转完经的藏族美女,自告奋勇为我们当义务讲解员。从她热情的话语、娴熟的介绍中了解到,德格印经院是一座独具藏区建筑特色的密梁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屋顶以藏式平顶为主,主体结构采用块石基础、夯土筑墙,木构梁架和粘土屋面,其中木结构为柱、梁、椽结构:立柱纵横成网,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企口连结,梁上铺椽、不用檩条过度,木结构和内外墙体,都是建筑的主体骨干,互为依存,共同负荷承重,属墙柱混合承重体系。
交了门票,跨入大院,站在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之中,四周建筑雕梁画栋,华贵亮丽。我们随讲解员上了二楼,来到南楼。她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南楼是印经院的正楼,分三层,其中第三层为敞式廊道,现在印经院的大门,就设在楼正中。北楼是主体建筑,为三层楼;东楼和西楼均为四层楼,参差不齐;印经院的四楼,属参差错落的耳楼,专门用于晾晒印好的书页,俗称“晒书楼”。
我们先是在二楼参观藏版库,这里光线很暗,一排一排高高的、从地到梁的木架上全是一龛一龛的雕刻印版。印版呈长方形,顶端有一个手柄。我们拉着手柄将印版抽出来看,只见正反两面,均为雕刻的书版,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有文字的,也有图案的。讲解员介绍说,印版都是特殊处理过的桦木板刻制,主要有三种规格:一种是“箭杆本”,相当于古代一支箭的长度;一种是“肘本”,相当于普通人一肘的长度;一种为“短小本”,长约30厘米。书版的宽度也有很大差别,最宽的有18厘米,最窄的只有5厘米。用印版印成的书页,分为红版和墨版两种。红版为朱砂印刷,通常用于印制珍贵典籍,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墨版是用烟墨印刷。印刷用纸,是用一种名叫“阿交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为原料制作而成,这种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不易折皱,吸水性强,同时还具有防虫蛀、防鼠咬,久藏不坏的特点。
讲解员指着这间宽大的房间对我们说:印经院有8间这么大的藏版库,所收藏的印版全部放在这些藏版库里,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多,总计收藏印版28万多块,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朴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印经院除保存浩如烟海的木刻印版之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的内外墙壁上,此外,在进门廊道的左、右两侧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印经院早在十几年前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要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介绍,我们仿佛置身于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大江大河之中。在藏版库的尽头有一扇窗,阳光温馨而祥和地探进来,将赫红色的藏经架涂抹上一层金辉。我们也颇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陶醉于斯,乐不思蜀了。我便减两档光,将光线压暗,让窗外的光芒只照窗口近前的木架,其它地方保持淡黑基调,营造藏版库里肃穆、古拙、神秘、静谧、幽深的气氛。记录这座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让这颗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奇珍异宝,在我的心里永放光芒。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更上一层楼,这里是印佛像的地方,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外照射到红色的佛像雕版上,佛的身上熠熠生辉。一些人忙拍摄,一些人忙着挑选购买刚印出来、散发着墨香的佛像图。从这个小印刷间,再下到二楼,便是大印刷坊了。这里处于内天井的北楼上,印刷工人们大约20余人,成内外两排布局,两人成一对,交替配合进行印刷。一个蘸墨刷到印版上,一个取纸盖在上面,再用刷子在纸上从上而下地刷过去,一张经文就印好了。
我独自一个人爬到了印经院的屋顶。屋顶是平的,上面除金光闪闪的法轮法器之外,还有一座小佛堂,里面香火鼎盛,清灯黄卷,严肃静穆,神秘莫测。我站在屋顶,极目全城,只见红房鄰次栉枇、层层叠叠;悬崖如刃,经幡烈烈;雄鹰滑翔蓝天,太阳如佛普照山川人间。我想,德格之所以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文化发达、宗教兴盛,它那种对各教派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各教派经典的兼容并蓄的尊崇,对历史传统的改革开放的眼界,不正是其得以发达、久远的不竭源泉吗?

终于到达西藏了!
西藏,一个令我梦萦魂牵的地方;一个让我充满敬畏的地方;一个叫我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今天,我终于踏上你广袤的大地,触摸你6个湖南省大的庞大侗体,仰望你峻极的雪峰,探索你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文化。千里之行始于心,从今天开始,我的身就与你同行,我的心就与你同在!
从四川德格沿317公路南行32公里,到达西藏与四川的界河金沙江,河对岸一座圆型雕堡屹立岸边,雕堡是石砌的,四周布满了长方形的小窗和小射击孔,只有顶上呈六角形的屋顶盖着青瓦,这显然是现在的人们为了遮挡雨雪添加上去的。而雕堡与充满的射击孔,可见昔日两岸对峙警惕的历史。如今,一幅“西藏欢迎您”的金色大字,将过去两岸的风云一笔扫尽。
跨过金沙江桥,江达县岗托综合检查站将我们拦了下来。每一个人都交出身份证,到窗口一一对照后方可放行。同时,也给司机开出了一张限速单。从此,不断地遇到检查站、不断的收发身份证、不断的限速成为在西藏旅行每一天的必修课,从岗托到昌都的路上竟被检查了七八次。大家感到烦心与不快,在自己的国土上旅行,竟如此这般地不方便,可见社会管理的低级与简单。

趁着检查的空隙,我跑回到金沙江桥上,观看这条著名的大江。我眼中的金沙江与167年前法国神父古伯察渡过的金沙江性格迥然不同。他看到的金沙江是极其猛烈的、咆哮的,江水如泻,发出沉闷而凄惨的响声,河水夹带巨冰撞击在高低不平的坡面上被粉碎。字里行间他被清政府驱逐忧郁喑然的心境表露无遗。他由西而东渡过的金沙江,应是在此地下游200公里左右临近四川巴塘的地方。在季节上我晚他一个月渡江,硬是没有看到河水里有任何冰块一样的东西。我又想起《话说长江》里所描述的金沙江:更是陡坡挨着陡坡,拐弯接着拐弯。它不是从高处往下滑,而是猛地跳下来,猛地冲下去。所以,金沙江显得格外刚毅顽强、豪放潇洒,可以说它是一位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运动员。
而此时我眼中的金沙江由北而南蜿蜒而来,江面不宽,河床很深,河水却没有咆哮之声,并没有显得暴跳如雷与桀骜不驯,安静中略显急躁,在两边台地下切的峡谷中奔涌,水因雨而浑,金沙江也宛如一条黄色的苍龙,穿地而行。峡谷两岸一样的高度,桥也是平卧其上,仅百米之距。

从兰州出发已是第七天,现在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这里属西藏最东面的昌都地区,是连接青海、四川、云南与西藏的重要枢纽,也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横断山脉西端结合部,也是横断山脉的主要部分。南北走向的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等大山纵行其间,自东往西,夹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貎。有人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这里的造山运动好像一辆巨大无比的拖拉机,带着大小不等的许多犁耙由北到南犁了一番地,犁出了大沟大壑、台原高垄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就是最大最深的三道犁沟。这三条大江,又如一条偌大的连衣裙,昌都便是其腰身之上的部分,在藏、滇、川交界的香格里拉地区收束了腰身,再往下便敞开了喇叭形的裙摆,地形也由大起伏、大跌宕,变成了缅甸、泰国的大平原。正因为横断山脉独特的地理构造,营造出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浓郁神秘的宗教文化。

从岗托起程继续西进,翻越海拔4245米的矮拉山,便自此一头扑入大山的怀里。这是经川藏北线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垭口,真正开始西藏翻山越岭的行程,眼睛的新鲜感与内心的向往欲也自此翻开新的一页。矮拉山没有雀儿山的险峻高大,也没有角锋刃脊的锐利,山体浑圆、粗矮,山谷平和、质朴,虽然起伏不大,却也无穷无尽。山谷中间,种植一块一块的青稞,阳光下,成熟的庄稼青黄一片,低矮的土屋或在青稞地中间,或在青稞地的边缘,像一枚一枚的图钉钉在青黄色的纸上,让风翻动而不吹走一般。有一些土屋周围,还种着青青的蔬菜与土豆,立着显得稀稀拉拉的几棵绿叶婆娑的杨树,在这高海拔地区令人称奇。
山谷底部,地表上覆盖的是高山草甸;往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青翠的云杉,成带状沿山腰绵延;森林之上又是高山草甸灌丛,黑色的牛毛帐房像菌子一样长在草地上,看样子,这里是农业与牧业混合地带;再往上,便是寸草不生的祼石岩屑,呈焦黑色或赭红色,间有白色纹理。山顶上有一列石峰,左边最大的像一只大龟向西伸头张望,对面十几个小山峰好像一只只泥蛙昂头在倾听那只神龟的律令;白云就是它们的旗帜,向远方的来客打着旗语。
在矮拉山口,遇到“红谷滩车队”,说是车队,其实只有三个骑着自行车的人组成。他们吃力地蹬着车子来到山口,与我们相见,大家互相高声地打着招呼,亲热地站在一起合影留念,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交谈中,得知他们来自安徽省,都是五十岁左右年纪,已离开家乡二个多月了。准备沿川藏北线到成都,然后坐车返回家乡。我问他们辛苦不辛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辛苦,但值得啊!”我便让他们重新骑上车,以蓝天作背景,将他们定格在相机里。他们多彩的头盔在正午的阳光里放射光芒,鲜艳的运动衣将山野映亮,俯身蹬车的身姿呈现力与形的造型,频频招动的手,拔动我们心中钦佩的琴弦。这些并不丰衣足食的濒临下岗的工人,他们对生活的动力犹如绞动的车轮源源不绝,以对新地域、新景观、新文化等新奇事物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生命。
当一个又一个、一队又一队徒步或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旅行者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成千上万的踏上西藏大地的人们,使这雪域高原增添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现在,一年有1000多万人来西藏观光旅游。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启程,怀着不同的心愿,向着西藏进发,这就是西藏的魅力所在!
朋友,没有出发
哪来抵达;
即使没有抵达,我们
也要尝试出发!

8日,西藏昌都强巴林寺朱古寺香港同学奇遇上午晴天,下午有雷阵雨,突降冰雹

今天,我与雁峰兄离队了!
不是我们没有团队精神,而是实在不能忍受路途颠簸的折磨与时间的消耗,更担心司机一连8天没日没夜的疲劳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昨晚是深夜12点多才到达昌都,而今天的行程到波蜜县有400多公里,我俩预计要凌晨4点左右才能到达。我俩都拉肚子,特别是我一天拉了七八次,身体虚弱,难以承受更辛劳的旅行。于是决定在昌都休息一天,到医院看一看病,找一找便车去林芝。
我俩打了一辆出租车来到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街道尘土飞扬,路两边的榆树、柳树上落满黄尘。我挂了一个急诊号,看了医生。接诊的是两个不到三十岁的藏族医生,一男一女先后给我问诊,然后告诉我可能是高原反应,说这种严重的水土不服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症状。在医学上叫做急性高原适应不全。但要作大便与抽血化验才能确定。待到他们9点上班,化验结果出来,开好药,正好10点钟。昌都医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建立的第一所公立医院,成立于1952年9月,现有200张病床。这所二级甲等医院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二:一是藏族医护人员对我们外来的汉人比较友好,二是价格十分便宜,化验费花了几十元,药费仅花了20元。

我们又打了一辆出租车去强巴林寺。这里出租车是拼车的,先送一个年轻小伙子过河到税务局,从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是四川人,上大学时结识的女朋友是昌都的,她不适应内地的环境与工作,便回昌都做小生意,他也跟着来了。藏族司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昌都是西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人口有66万,仅次于日喀则,占整个西藏人口的五分之一多。面积有11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江苏省都要大。昌都镇也是繁华与热闹的,有二三万人。
昌都镇是一座海拔3306米的山城,两侧都是巍峨的高山。昌都意为河口处,就像藏语的“错”是湖泊一样,藏语的“曲”是河的意思,扎曲与昂曲在这里汇合后称为澜沧江,城区由扎曲和昂曲两条河分成云南坝、四川坝和马草坝三个部分,各个部分由桥梁沟通连接,房屋从河谷平地向两侧的山坡摊开,许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颇有气势。

去强巴林寺有一个陡坡,两边堆满石头,道路正在翻修,上下的车较多。我们的车因减速,竟爬坡不上,倒退下来,加大马力才冲上去。强巴林寺是康区最大的寺院,寺内主供强巴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强巴林寺依山而建,立在昌都的四级台地之上,在此可将全城一览无余。
我俩走进强巴林寺,正值僧侣们吃完早饭,他们已开始收拾饭盆菜桶。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地上有20多个大铁皮饭盆和20多个箍着金色铜环的木桶,可见吃饭人之多。在食堂与侧面的林园里,还有一些落后的吃饭人。我抢拍着这一幕生活场景,几个年轻的喇嘛用右手的食指将饭菜送到嘴里,还不时地给我们扮鬼脸,十分配合我们的摄影。我一直不明白我们手掌生五指,各指基本是按顺序和大小排名的,如大姆指、中指、小指,为何独独第二指叫食指?原来可能是先辈们还没有发明筷子勺子以前,就是用第二个指头来吃饭的,后就以功能命名其为食指的。
来到一个大殿,门口有三四个喇嘛席地而坐,不断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信徒给他们捐款,地上堆了几堆纸币,百元到十元的都有,收了一堆便装进中间那个铁皮箱子里。每收到一笔捐款,他们都记在便笺上,各收各的钱,各记各的帐。我叫不出这种钱叫什么钱,但类似于香火钱、善款,都是敬神、修福、积功德的。
寺内,几个用布帛擦抹地板的喇嘛,主动摆姿势给我们照相,友好和善。寺内也没有禁止拍摄的字样。看来,强巴林寺还是很开放的,胸怀也是很宽广的。我正拍在兴头上,忽然,楼上传来一阵一阵钝器拍打地板的声音,殿宇也有震颤之感。接着,歌声响起,悠扬、欢乐而富节奏。我赶紧爬上楼梯来到大殿二楼,只见百十个男男女女,头戴着各式各色的毡帽,手持一根齐肩高的木杵,下端有一个圆形、扁平的大碗一般大小的石臼,齐进齐退地杵砸地板,样子显得欢快、轻松,有的还套着口罩,有的围着面巾,有的还吃着雪糕,见我们的镜头也不避让,甚至冲着镜头做出各种扮相。
唱歌的分男女两拔,有单唱,更多的是合唱;有女声合唱,有男声合唱;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台,歌声此起彼伏,夯地的“呯啪”之声不绝于耳,好一幅劳动欢歌图。原来,他们在给地板夯实整平,边夯边唱,既可以协调动作,又可以为劳动助兴,轻快欢畅的歌曲,缓解了单调枯橾的劳动而致的疲劳,又给劳动者带来了欢乐。那歌声便是他们劳动的号子,也是他们行动的号令。屋面用的是阿嘎土,这是西藏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普遍采用的传统材料,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面、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藏族地区歌风很盛,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他们用歌舞抒发情怀。仅就歌而言,他们有山歌、劳动歌、情歌、酒歌等,如劳动歌又有诸如打夯歌、收割歌、打碾歌、筑墙歌、挤奶歌等等。
在我离开强巴林寺之后,那歌声仍余音绕梁,在我的心里经久不息,他们那种以苦为乐、以歌作乐的乐观精神,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再添一勺佳肴。
来到昌都建行,接待我的高鹏副行长热情地让座倒茶,给我介绍本行市场份额绝对第一的业绩,然后,话题一转,问道:“罗总,我们见过面的!”,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说:“去年11月,我们是香港房地产培训班的同学!”经他一提醒,我猛然想起,到达香港当天晚上,我们坐在一桌,我还专门给他和几个西北来的学友们敬酒,表达我这个老西北人的情怀。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香港一别不到一年,竟然邂逅在西藏,让我生无限感慨。明天,我还将在林芝,见到我高中同班同学,他是从广东援藏到林芝,才半个多月,3天前他发信息告诉我到西藏工作了,那时我已到达四川色达县,几天后即将进藏,我们也做梦也没想到会在青藏高原相聚的。回想起我们翻越雀儿山时,正在抢修抛锚的车,迎面而来的一辆成都旅游中巴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娇小玲珑的女子,扑到我们向导的怀里,俩人相拥而泣,场面十分感人。我们在惊愕之余尚未回过神来,那小女子已登上车,扬尘远去了。后来,我专门询问这一场景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我们的向导是兰州人,两次攀登珠峰登顶成功的登山健将,他在攀登四川的几座雪山时,与某旅行社有过合作,那个姑娘正是旅行社的导游,分别多年竟意外在千里之外的雪山荒原狭路相逢,成就一段佳话。
类似这样的事,我还遇到过几次。10年前,我去新疆旅游,在葡萄沟碰到了已分别六七年的青海省的老邻居与老同事的丈夫。几天后,我们在喀纳斯再度重逢。他是从乌鲁木齐坐飞机过去的,我是自己开车慢慢游去的,竟也殊途同归,不约而同,相会一处。还有一次是在法国巴黎,遇到了长沙的一个朋友。真是奇遇巧逢呀。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时点组成的,在某一个时点遇到某人,真是缘份。我相信缘份天定,因此,要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

从昌都到朱古寺,大约40分钟车程。这个寺在网上仅能搜到它的一点蛛丝马迹,旅游书籍与旅游网站中都没有介绍。而这一带的朱角山因林木森森,古木参天而略有所闻,特别是唐朝古柏,吸引不少人。
我们沿214国道类昌段西行,一路皆高山陡岭,道路平坦而悬崖峭壁相随。昂曲河在谷底汹涌奔腾,并不开阔的河谷台地庄稼茂盛,正在收割的青稞地黄黄的十分温暖,屋顶与屋前木架上晒满了青稞。红色的山体长着草甸灌丛。随着山势的升高,慢慢地出现了云杉林与冷杉林。我们离开214国道,右拐入森林中的小路,几经盘旋,来到了一个较开阔的台地。这里,四周森林茂密,中间绿草如茵,鲜花开满草地。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就建在森林边缘、草地之上。
天空的阳光收敛殆尽,此刻布满阴云,不一会儿天空便黑了下来,电闪雷鸣,雨幕像一张大网从山那边拉过来,雨未至而风先到,我们忙跳下车,迎风跑进寺院。
大雨已在窗外豪迈起来了。
我们就在寺院里面转悠,待进到大殿,只见中间两排喇嘛正在做功课,双手合十,念念有词。佛龛前两位高僧目不斜视,作古正经地领诵;席地而座的喇嘛不时有回过头来向我们张望的。我开始以为不准拍摄,拍了几张他们并没有制止的意思。特别是门口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喇嘛坐在高台上,面容祥和慈爱。嘴里诵经,对着我微笑。旁边放着大小两个木箱,挂着锁,下面还有一些零散的捐款摆在那儿。他让我拍了他本人,拍了他们的同伴。当我离开这个主殿时,陪同我的藏族司机讲,门口这个喇嘛,就是这个寺院的活佛,地位最高。我想起他对我那么和善,觉得愧对于他的善待,转身重入大殿,在活佛跟前捐了功德,方才心安离去。
雨停风歇,天空还未放晴。我在抬头看天空时,意外发现一个中年喇嘛站在主殿屋顶,挥着伸开指头的手向我们打招呼,并右手抚着金轮法兽高台的边沿,摆好姿势让我拍照。他站在天空之下殿宇之上、憨厚而诙谐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这座寺院是强巴林寺所属,也是强巴林寺活佛的夏宫。他们也都有强巴林寺那种开放的胸襟。这里不仅是格鲁教的宗教场所,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胜迹。当年,解放军进军西藏,打败了昌都藏军,阿沛阿旺晋美率2700余名藏军退守至此。他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派出两路人马与解放军联络,与解放军在朱古寺举行和谈,最后全部自动放下武器,为和平解放西藏打开了东大门,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里还是昌都市民“耍坝子”的好地方。寺院后面与左面,是一片高大浓密的柏树林,据说那是唐代古柏,离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些古树都有十几层楼高。蓊蓊郁郁一直从寺后铺向山峰。按昌都植物垂直分布的规律,针叶林之上的林线,应有一个高山草甸作为过度地带,然此地大不相同,林线之上,便是赤祼祼的山峰。寺院外的草地上,扎着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帐蓬,他们在那里尽情地享受着郊游踏青的野趣。草地上鲜花盛开,他们带来的铁皮炉灶炊烟袅袅,肉香、茶香、奶香四处弥漫。我们禁不住诱惑,走进一顶帐蓬,立马受到热情的招待。两个中年妇女给我们让座倒奶茶,年长一些的男人给我们敬酒,三个小女孩或坐或蹲或站地看新鲜。盛情难却,我连喝了两碗奶茶,吃了两块手抓羊肉,一边给三个小女孩拍照片,一边与她们谈家常。
告别热情好客的康巴人家,我们上车返回。正从山上向下落时,老天突然又变脸了。只听得汽车顶棚辟哩啪啦好不热闹,车玻璃上像遭受了霰弹的猛烈射击。我们来到一个稍宽一点的拐弯处,停下车来,将这七月的冰雹拍下来作一个留念。只见天空灰黑一片,全然没有层次,绿色苍郁的森林被无数白色的鞭子抽打着,公路上已铺了一层冰雹,白茫茫如一条白练缠绕在山间林中。我们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下到山间台地上,看到类昌公路三道班一排平房屋顶积满冰雹,院内地坪上也是满地冰雹,寒意袭人。屋顶冒出的蓝色炊烟袅向天空,门柱上那面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森林世界迎风招展,格外鲜艳夺目。

9日,西藏昌都县浪拉山业拉山怒江峡谷八宿县然乌湖波蜜县通麦天险跨桥泥石流鲁朗晴天

今天,从昌都到林芝,行程650公里。因千里之遥需朝发夕至,故清晨7点便出发了。这次是搭的便车,正遇西藏区建行三位同志在昌都出差,赶往林芝,我们便一路同行。亲不亲,建行人,在这异地他乡,再次感受到了“天下建行是一家”的温暖。
车况很好,越野性极佳的丰田,加之又是警车,一路十分顺畅。沿214国道南下60多公里,澜沧江一直陪伴着我们左右。我们欣赏着日照金山、大河滔滔、云雾缭绕的澜沧江河谷美景,特别看到陡峭的岩层因受地球大陆板块运动的挤压,改变了方向而立起,变成了竖起的折叠皱,像一把巨大的手风琴。直到爬浪拉山前,我们才与澜沧江分道扬镳。大江继续奔腾南下,我们则向西翻越浪拉山。爬上浪拉山顶,离出发仅用一个半小时,心里甚是欢喜。
据同车的西藏朋友介绍,我们今天从昌都到林芝,先后要翻越浪拉山垭口、年拉山垭口、业拉山垭口、安久拉山垭口、色季拉山垭口等著名山口,要翻过他念他翁山、舒伯拉岭两座超级大山脉、跨越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三大河流,这些地带是横断山脉的核心地域,山高水急,路陡途险,落差极大,植被转换丰富。现在所到的浪拉子山,是我们今天到达的第一个高山垭口。“垭”的意思是两山间的狭窄地方,多指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常常也是河流的分水、山脉的相交。浪拉子山、年拉山垭口、业拉山垭口都在他念他翁山上,就是澜沧江、怒江的分水岭。
李总将车停在垭口,这里没有帘幔一样的云雾,阳光温暖而明朗。大家下车欣赏天蓝云白、群山倾倒的泼墨大景。山势高峻,群峰绵延,盘山公路在一座座山之间绕着弯弯。特别是这里垂直分布的植被让人一饱眼福:谷底平畴,一块一块的庄稼地如马赛克一般镶嵌在村庄周围,山坡上长满了云杉,一片苍翠,发黄的高山草甸将我们的目光吸向山峰,山峰白盔白甲,在云里时隐时现。路的左边,一座洁白的无花无纹的帐房安静地卧在阳光下,与雪峰遥相呼应。路的右边,一座低矮的平顶土屋,黝黑的土墙不像是干打垒式夯上去的,倒有一点像装好麻袋摞在上面的一样。一群牦牛或卧或立,在屋后的山坡上如雕塑一般。一个红袖褐袍的藏家妇女正在屋外清洗一个大缸,两部新摩托车分别摆在门口的两侧,时代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浪拉山,这是著名歌星韩红的家乡。在浪拉山海拔4572米的牌子下,我依稀听到韩红极富穿透力的《浪拉山之歌》在回荡:
看白云才看清了我自己
看山川才看见了美丽经转摇出了你的神秘雄鹰唱着说你想念我听山歌才听醉了我自己看山泉清澈无边酥油灯点燃了你的神秘经幡告诉我你爱着我

经夏雅村,我们重新改变方向,由西向南前进,沿着怒江重要支流玉曲河,两岸到处可见“山上有原,原上有山”的特殊地貎。来到海拔44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据说正在修建的四川稻城机场就建在雪山之上,比邦达机场还要高。邦达机场目前还是离城最远的机场,到昌都有127公里。邦达也是318国道——川藏线与214国道的交会处,我们的行程也由317国道——川藏北线,经214国道沟通而进入318国道。
穿过高山、草原、河谷,我们盘旋而上,直到业拉山垭口。业拉山又称怒江山,垭口海拔4658米,搭有一座观景台,台上站满了游客,台下挂满了经幡。旁边立一块“业拉山简介碑”和奇路卫士的雕像,那个挥动铁镐的筑路工哈达裹緾一身,表达了人们对修路与养路者的尊敬。我们因忙着赶路而没有停留,在汽车下行的时候,见到一个观景台,我硬是忍不住了,请李总踩一脚停下来。我以战士出壕一般的迅捷跳下车,跑到观景台上。
人们公认川藏公路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那么,业拉山公路便是奇迹顶上的皇冠。只见业拉山起伏的峰顶线上,白云浪漫而铺张,推拥着,葡蔔着,昂扬着;山峰白雪皑皑,山顶灌木丛生,山坡林木郁郁苍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显露无遗。特别是右面的山坡,高不见顶,公路从山腰七拐八弯折叠下落,像一个笔力无边的书法大师,一口气书写了无数的“之”字于皴褶的宣纸上,十分壮观。这就是名播遐迩的“怒江99道拐”。从垭口到山底的怒江,落差2000多米,就像乘直升飞机降落一般,耳膜的气压感十分明显。真是不登高山,不下深谷,浑然不知天高地厚。

从业拉山降落下来,便进入著名的怒江峡谷。这里的雄山大岭,无不展现地球的张力与造山的伟力。谷底越收越窄,两面山坡全是祼土,沟壑百纵,寸草不生,可能是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所致。而其上却是林木葱绿。祼露的岩石与山腰原始森林交叉镶嵌,是怒江河谷典型的地貎特点。峡谷里两岸如壁,落差巨大,水流凶猛;我们跨过怒江大桥,钻过怒江隧道,青黑色的岩石颜色也渐渐显得不同。原来像烟熏黑一样的岩石,变得温暖热烈,发黄,变红。更有一道道巨大的红岩如一个个倒“√”,嵌在灰黄的山体之上,十分醒目。也有红色岩石一层垒着一层,如层层叠叠红宝书页。更有一大块山体比血还红,其红远胜过吐鲁蕃的火焰山和库车的红峡谷。这些红色的山体并不坚硬,被水蚀切割出无数的沟沟壑壑。我想起那句“以邻为壑”的成语来,在这里,你不以邻为壑还真做不到,也许这时候我就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吧!在这样的峡谷之中,被挤压得可怜的河谷台原上零零星星地有一些农舍,让人心生同情。而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又向大自然证明了人类的力量。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中,怒江峡谷名落孙山。然从我感觉而言,怒江峡谷与紧密相连的帕隆藏布峡谷,不仅其从5000米到2000多米的高差、从“山顶寒冷、山腰温暖、山谷干热”的“一山显四季”的气候特点、从垂直的多样性的植被分布都在台湾太鲁阁峡谷、新疆库车峡谷之上,峡谷的陡峭险峻、河水的湍急汹涌、高深莫测与险象环生的观感似乎也不亚于虎跳峡。也许是峡谷类型的原因而没有入选吧!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也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

在八宿县一个小饭馆里吃完中午饭,开始向波蜜进发。不知不觉间便路过了安久拉山垭口,垭口海拔虽然仍有4468米,见到的却不是陡峭起伏、壁立万刃的险峰,而是平缓的草地,还有一个一个平静如镜的小海子。而在山口附近的安久拉海子则是最大的一个,面积有几平方公里。湖畔平坦,牛羊成群。过了山口也就翻越了伯舒拉岭山脉,进入了更加神奇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下行到西坡山谷,有一段极为危险的塌方地段,为防止塌方与泥石流,专门修建了一座长长的钢筋水泥长廊,与台湾太鲁阁峡谷的情景一模一样。
从安久拉山下到山麓,便来到了川藏公路必经的藏东名胜——然乌湖。周围雪山耸峙,森林布满山坡,只是湖水因雨季到来而显浑浊,见不到雪峰与森林在湖中梳妆的影子,算一大憾事。满山的杜鹃已经开过,我们也错过了季节。但此地的树葬奇闻也算是一大收获。树葬是珞巴人独有的一种丧葬方式。在村庄周围的树上挂一个藤筐,将死者头与足捆在一起,有一点藏族天葬捆尸的形状,装在藤筐中,上搭草棚防雨遮阳。据说,这样死者的灵魂就可以通往极乐世界。
这个海拔3800米的大湖,长达26公里,但面积却只有22平方公里。可见是一个窄窄的峡谷湖泊。这里原本是一条小河,由于山体崩塌而成堰塞湖。我曾见过一张然乌湖的遥感地图,它就如一条长长的蚯蚓,被两列大山捧在手心。在它南端的西北角,就是著名的来古冰川,那里的景色更胜过然乌湖许多。而湖西边二三十公里处的米堆冰川,也是大名鼎鼎。可惜没有时间去一睹两条冰川的芳容。只好自我安慰:
人生不如意的事何止万千
错过了,错过了
也不要感到遗憾,只要
心里的念头还在燃烧
我的火光就可能重来照亮

从然乌湖西头发源的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源头之一,仅两米宽的湖口流出时还是一条溪流,一路向西纳众多川溪,约120公里到波蜜县城,在那里已是很开阔的一条大江了。再往西90公里到通麦后,已是波涛澎湃,脱骨换胎为一条咆哮奔腾的巨龙了。而帕隆藏布大峡谷也是一条世界级的大峡谷,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深。峡谷内雪峰罗列,危崖悬垂,江水汹涌,森林密布,险滩叠水,飞瀑凌空。从然乌湖到波蜜两个小时的车程,壮美的景色令人大开眼界,十分享受。
波蜜县城,雪峰环绕,四周是一片森林的海洋。这个被称做“西藏瑞士”的地方,有岗乡自然保护区,有卡钦冰川、则普冰川和若果冰川,其中,长达19公里的卡钦冰川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也是全国三大冰川之一。看雪山冰川、江河峡谷、森林草原、危路险途,非波蜜莫属。我真想留下来,在这个小城长住十天半月,以了心愿。这是我跑过国内国外无数名胜之后,特别想再来,特别想长住的少数地方之一。我们团队的画家、摄影师亚子先生表示,二个月后的国庆节专门到波蜜采风写生,而我,不知何时圆梦?
在波蜜,我目空一切
除了美丽,我一无所获
我的灵魂想在此安居
我的车轮啊,却又身不由己
已经走远,走向
不可知的前方

从波密到林芝,必经通麦天险,这几天一直有关于通麦天险的传闻,号称“世界灾难博物馆”,它也是川藏公路最危险的路段。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筑路大军用鲜血和生命建成的,几乎每一公里牺牲一名筑路战士。而通麦天险更是有27名英雄长眠于此。
通麦天险14公里长,路是悬在半山腰下、帕隆藏布江上,狭窄、曲折,全是凿山开路,遇水架桥。好几座凌空的钢架桥,车行其上,如坐轿子一般上下起伏,底下便是急流深渊。晴有滑坡,雨有泥石流,天天有崩崖飞石,日日要修路。是一条“头上飞沙走石,脚下摇摇欲坠”的“死亡之路”。人们说起它常常有谈虎色变之感。我们就在这种畏惧与担心中驶上这条险路的。果不然,我们被堵住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车队才徐徐启动。一问,原来是前方塌方,一辆卡车慢慢开动时,将正在施工的民工擦挂了一下,司机不仅没有道歉,还下车要打这个民工,结果被民工包了饺子。后经警察调解,才双方罢休,道路也得以恢复通行。
在我们通过通麦天险的第二天晚上,通麦大桥垮塌,两个藏族司机连同卡车掉入河中淹死,两个徒步的浙江游客也不幸遇难。川藏公路大动脉就此中断。后据林芝安监局长说,大桥设计寿命8年,现已使用十多年,大桥垮塌,跟超龄服役有关。当听到这个灾难消息时,我都感到毛骨悚然。如果我们不是早一天通过,我们就得打道回府,重回昌都,走川藏北线到拉萨,不仅要绕道1200公里,整个行程将全部打乱,后果真不堪设想。
就在通麦堵车路段,我们赶超了昨日启程的游伴。他们告诉我,昨晚深夜4点才到达米堆冰川,赶不到波蜜。就在车上度过了一个通宵。早上有几个人去了米堆冰川脚下,迟迟不归,直到上午11点才集合到一起,在通麦吃的中午饭。司乘人员为此大吵了一架,双方旧怨未消,更添新怨。我听到此,暗自庆幸自己得以幸免。他们两天的路程,我们只用了一天,可见,一辆质量与速度能保证的车,将为旅游赢得更多的时空和收获。
到达鲁朗镇,天已黑,我们在此地的石锅王总店吃著名的“石锅鸡”。将当地藏鸡,用一大石头锅沌煮,里面放有手掌参、松茸菌、藏香猪肉和其它山珍,喷香,松脆,鲜嫰,可口,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我们没有来得及欣赏美丽的村庄,没有目睹林海雪景、没有听到杉海柏涛,但诗人赫尔曼·黑塞《乡村的傍晚》,恰如其分地形容在鲁朗的情境:
牧人赶着羊
穿过静静的小巷,
屋宇睡意已浓,
在瞌睡中徜徉。

10日,西藏林芝南依沟雅鲁藏布江大渡卡南迦巴瓦峰晴天转多云

同学立春兄刚从广东到林芝来援藏,我成为他第一个见到的故友。他陪同我进行林芝一日游。
一出八一镇,尼洋河谷便在眼前大幅度地展开,云雾笼罩,变幻莫测,风光旖旎。特别是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会合口,宽敞平坦,一望无际。河谷中间丘岛夹杂,树木成簇,水流四溢,滑向东方。来到雅江畔,只见山上云緾雾绕,河谷长云万丈,群峰如鲸如鳄出没其间。远处,一条巨大的云带横跨雅江,趴在对面的山肩上,使人不禁想起白龙过江的形象来。河谷台原上的农舍民居,在阳光的映照下远远地反光。收割后的庄稼地黄黄的茬子仿佛一块巨大的黄毯铺在江畔,牛、马、羊三五成群点缀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跨过有军人驻守的雅鲁藏布江大桥,我们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色中南行,一路陶醉着来到了南依沟。经过检查之后再购票进入景区。坐车进去几公里,路两边都是荫天蔽日的树林。这里海拔2500米,生态完好,气候湿润,富含氧气。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森林湿地兼有肺和肾的两种功能,制造了大量氧气。我在此富氧景区里,头脑与精神不是清醒,反而昏昏沉沉,有嗜睡的感觉。可能是在高原十来天了,一直缺氧,现在海拔降低,含氧又高,可能发生低山醉氧反应了。人体这个灵敏的对外界的调节器,此时可能在进行生理调节了。
我先参观了珞巴族人的村落,房子比较宽敞,从地到顶都是木制,屋墙主体全是成根成根的木头砌起来的,靠梁与顶的墙面是木板。屋里展出的是猎获的豹子、黑熊、豺狼、羚羊、野鸡等动物皮张或标本。这个刚刚摆脱结绳记事原始氏族部落生活的民族,仅用五十多年就完成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三千多年的跨越。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总人口3万多人,南伊沟是他们最大聚居地,被人誉为神秘的“世外桃源”。他们笃信巫术,盛行生殖崇拜,喜欢将木头做成生殖器,竖在自家屋旁。过去曾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现象。他们喜爱歌舞,都是民间诗人,能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入唱。
因有醉氧反应,身体显得慵懒,为节省时间与体力,我再坐车到最里面的停车场,沿着长达一公里的木栈道徒步行走。这里群山环抱,雪峰挺拔,云遮雾罩,河水淙淙,百鸟啁鸣。栈道左边是清亮又响亮的南依河,南依沟是离印度控制的麦克马洪地区最近的地方,这条河也是从那边流过来的。河两岸长着高大的青冈、云杉、桦树、柏木等。栈道右边,中间有一块空旷的草场,牧草丰盛的草甸如厚软的绿毯,百花盛开,娇艳欲滴,妩媚动人。草场四周都是森林,左边临河是大片的针阔叶混交林,都是参天大树;右边则是一色的针叶林,伟岸的圆柏、侧柏树龄已逾千年,岁月的沧桑在皴裂的枝干上清晰可见;冷杉、云杉从草场边一直漫开到山麓、山坡,甚至到了山顶也不收敛。好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图。其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看来没有沽名钓誉,而是实至名归。
满山遍野的森林
茂密参天
绿得心醉的草地
厚过长毛毯

在百花盛开的地方
住着珞巴族人
在雪峰接天的地方
住着珞巴族的神灵
今天,南依河返老还童
焕发魅力四射的青春

在米林县吃完午饭,即开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旅行。穿过几个绿树成荫的村庄,雅江河岸开始不断抬高,在雅江与尼洋河会合口,宽大的河谷像一个大喇叭将两河收拢,迅速变窄。就在这个喇叭口的左沿(西北岸),竟然有一垄银白色的沙丘,它像天外来客一般突兀而至,令人啧啧称奇。沙丘的基座浸没在江水之中,身段好似一头座头鲸沿江岸而卧,达二百米之长。沙盆、沙坑、沙峰、沙脊在光影之中各显风姿,优美的沙丘脊线,让人过目不忘。可惜我们只能隔江眺望,既无法履足触摸,又弄不清它是如何形成的,甚至连它有不有名都不知道。徒生“山花寂无主,且开且自落”的感伤。
进入大峡谷景区大门,里面正在大兴土木,修路建房,一派百事待举、大干快上的景象。再行驶一刻钟,便到了举世闻名的大峡谷入口——大渡卡。
路边有一座青石砌碑,上面摆着六块石头,刻着红色的藏教“六字真言”。前面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渡卡遗址。“大渡卡,藏族意为放马处,以前是村民们放马的地方。大渡卡遗址是昔日此地工布首领的庄园城堡。后在与波蜜的战乱中被火炮摧毁。距今约有500年历史。此处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起点。”
从这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开启505公里的传奇,宕荡起伏、荡气回肠。谷底河床最宽处达2000多米,最窄处仅35米。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处达6000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长、最深、最高的大峡谷,当之无愧地荣登“中国最美十大峡谷”榜首。

坐落在大峡谷南岸的南迦巴瓦峰,藏语意为“直刺蓝天的战矛”,主峰高达7782米,是世界第15高峰,也是七千米高峰中的翘楚。有人说它是7000以上高峰中惟一没有被征服的处女峰,也有人说在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登上了南加巴瓦峰顶。不知谁说的是准确的。南迦巴瓦峰呈金字塔形的峰体高插云端,又雄壮,又俏丽,终年积雪,出没在云海之中,轻易不露真容,所以它又有一个美名“羞女峰”。这里的高峰深谷世所罕见,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与冰天雪地,形成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
我们沿着峡谷行进,河北岸加拉白垒峰的冰雪雄姿开始在视野里若隐若现,后来,右前方一座高大雄伟的雪山也跃入眼帘。立春同学用手一指:“那就是南迦巴瓦峰”。只见南迦巴瓦如白袍巨人一般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上,山峰白云氤氲,鼻子以下部份晶莹透亮,肩胛部位粗硕伟岸,只是鼻子以上的眼睛、额头与头顶都被垂挂的云帘遮罩着,这座在“中国最美10大名山”评比中一举夺魁的雪山,就这样突如其来进入我的视线。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顾不得下车照相,催司机快向前开,好趁早一睹其尊容。却没想到,赶到观景台,那个白袍的南迦巴瓦已换了一副新的面孔:白脸变成了黑脸,它前面一座山顶,用它樱桃小口,将万里长云囫囵进嘴里,而其背后巍然屹立的南迦巴瓦峰,已被乌云吞没,竟不知所踪了。在此逗留了一个多小时,云越来越浓,再无缘领略南迦巴瓦的神采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很无奈地离开,戚戚然。
世上许多的事情
无法如愿以偿
人生的失意
也是十之八九
学一学雅鲁藏布江吧
纵历千万曲折
也永不放弃奔腾
即使饱经沧桑
即使到了异国他乡
不再壮怀激烈豪迈如初
平静或恣意都是本色
就像南迦巴瓦一样
永不垂下高傲的头颅

11日,西藏林芝八一镇尼洋河车祸晴天

在清晨桔黄色的晨光里,我爬上戛隆拉大酒店的屋顶眺望,八一镇尽收眼底。这个新兴的城镇座落在尼洋河谷低平的台地上,群山将其左拥右抱,黛色的山峰或拽着白色的云带、或扯着白云绸缎般的旗帜、或蒙着自己的头脸,在尼洋河两岸呈连绵之势。尼洋河从西北迤逦而来,向东南委蛇而去。大街宽敞整齐,一些早起的车辆给寂静的大街增添几分动感。那些崭新的楼堂馆所屋舍,外墙多是白色、米白色、奶白色,被檐、窗酱红色的线条勾勒出鲜艳的轮廓。
这里是林芝地区的行署驻地,也是广东省与福建省对口援藏的地区,所以,这里的街道名字也很特别,除川藏路等街道外,许多都是广东、福建的名字命名的,如广东路、福建路、深圳大道、中山大道,如厦门广场、珠江广场、广东文化会展中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广东、福建两省慷慨地出钱出力援建的城市,也打上了地域文化与行政关系的烙印,从另一角度讲,也是林芝当地的行政官员通过让渡命名权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聪明之举。
八一镇海拔2900米,跟我以前工作过的青海省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等高,人口也都是三四万。最初这里只有零星散落的几十户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在此建设发展,将这个新建的城镇起了一个军队特色的名字。现在,这里有毛纺、电力、藏药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材、印刷等新兴行业,宾馆、酒店、歌厅、农家乐等一应诸全,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8点钟,立春兄来与我话别送行,将我们交给了一个叫扎西的藏族司机。我们坐上V8丰田越野车,不用限速,不被检查,一路馳行如风。尼洋河如一条秀美与壮美融为一体的画卷,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这条全长307公里的高原大河,我们从八一镇到米拉山,沿行了250公里左右,是一条难得的摄影走廊。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米拉山西侧,西东流向。传说中的尼洋河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仙女的眼泪,其实它泪腺是冰川融水为其源头,格外的冰清玉洁。河水清且浅,森林植被完好。一路上,有古堡、阿沛村、工布江达县城、中流砥柱等点缀两侧。
尼洋河之美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宽阔的河床清波涟涟,银光粼粼,平缓中有跃动,跃动中显温驯;河中洲,红色灌丛与绿色树林交相辉映;河两岸,长满针阔叶混交林。我根据具有的森林植被知识,判断出大致是桦木、山杨、杜鹃等落叶阔叶树与青冈、槭树、白桦、花楸、漆树、栎类等常绿阔叶树,它们与云杉、铁杉、松类等针叶树混生在一起,在8月临秋季节,黄绿相融,斑剥迷离。而两边的山坡甚至山顶,都披着绿色的盛装,云杉、冷杉当仁不让地占领了河山的制高点,任由白云在它们身上蹭来蹭去,在它们头顶风流倜傥。
如果比拟河水是青龙,山脉是翠龙,那么,伏在山脊上的长云便是银龙,三龙比肩跰足,亲密无间。不时有或大或小的藏族村落,在河谷的台地上鲜艳地绽放,公路却像一个痴情的汉子,紧挽着美丽的河谷不肯有须臾放手,而尼洋河则是一位多情的娇娘,风情万种地投怀送抱,不论行坐都脉脉含情。不时有跨江的经幡,展动着五彩的祝福。我们不停地拍,可拍不尽的尼洋河的美啊!

我的忘情的拍摄,随着“嘭”的一声巨响而嘎然中止。我们的坐车追尾,撞在前面一辆猎豹车上。原来,事发地在工布江达县城向西20公里左右,公路两旁,尽是骑自行车的驴友。由于是上坡,车骑得很慢,大家挤成了一团,本来不宽的路面被挤得更窄了。前方有好几辆车相向而行,我们前头的猎豹车紧急刹车减速避让,我们的坐车反应不及,一头撞了上去。我握着相机的手不自觉地揿下了快门,拍下了出车祸的瞬间驾驶室的情景,我查阅照片的拍摄时间:上午11时10分。
扎西原是部队的汽车兵,后转业到地方当司机,他一脸沮丧地一边下车,一边嘟囔:“我开了28年车了,从来没出过车祸,今天运气太不好了!”猎豹车的司机也冲下车大声地责备起来。两个司机开始是一边红着脸争道理,互相指责,一边察看车损情况。前车只是后保险杠与后背箱轻度受损,声音慢慢就细了下去,慢慢就心平气和了。扎西的车前保险杠凹陷变形,车盖也翘了起来,右车灯破碎,水箱也在流水。损坏虽不是很严重,但却不能再开了。两个司机用手机拍了车损照片,互相留了电话,猎豹司机便将车开走了。扎西一面向保险公司通报,一面通知八一镇修理厂的车来救援。
我们开始尝试拦车去拉萨。林芝到拉萨400公里,我们大约已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拦了几辆车都没有停,好不容易喊停了一辆中巴车,车上也有好几个空位,但车上的人任凭我左恳求右恳求,有几个人沉默不应,有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坚决不肯帮忙,司机也就没有吱声了。特别恶劣的是一辆长沙小车,后箱空着没有坐人,完全有能力帮我们一把。我跟他攀老乡,那两个人根本就不理我,扬长而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没想到恰恰是老乡如此绝情,对我那渴求帮助的心,用“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来形容毫不为过,令人心寒。很久没有求过人了,这一次异地他乡遭遇车祸,再次让我尝到了“开口告人难”的人生况味。怪不得黑塞会发出那样的感叹:“世上最高的学问 / 莫过于斯言:/把一切困难 / 独个儿承担。”
不一会,我又拦一辆贵州的小车,车上已坐三人,她们十分同情我们的遭遇,同意搭我俩去拉萨。我喜不自禁。但跟她们商量一番后,人可以搭走,我们的两个大箱包行李却没处可放。最后,只好在不断的感谢声中放弃。
我没办法,最后只好向立春兄报告所遇窘境。我的这位大慈大悲的仁兄,来林芝屁股还没坐热,当得知我们的情况后,不仅没有一句抱怨,反而安慰我们,并立即动员刚刚接洽上的社会关系,一个援藏的领导马上伸出援手,派车来续送我们,这份深情厚意,令我像寒冬的生火的壁炉一样温暖。
正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一辆丰田牛头“刷”地从我们身边越过,它却突然在前方停了下来,并掉头开到我们的身旁。我开始以为是救援的车到了,但转念一想,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快呀!正在我愣呆之际,车上两个人走过来问候我们,与扎西很熟,原来这是地区安监局的局长,他原来是地委政研室主任,对地委司机都很熟悉,看到出车祸的车后,忙来问究竟。他正要赶往拉萨公干,得知我俩要去拉萨,自告奋勇送我们过去。这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我激动得有一点晕眩。于是,立即通知已上路来专程送我们的救援车返回去。我们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告别了尼洋河,告别了林芝,告别了海洋性气候,进入了拉萨市的地盘,进入了大陆性气候区域。大约下午三点,到达墨竹工卡县,饱吃了一顿羊肉泡膜,擦嘴上车,一路顺风,于四点半钟平安到达了拉萨。
当你在失望的时候
也许希望正在生成
当你倍感凄凉的时刻
也许温情已经来临

12日,西藏日喀则尼木县雅江河谷扎什伦布寺晴天

重新归队,与我们的摄影团队同行。出拉萨市,沿拉萨河顺流而下,经曲水,翻过海拔4760米的甘巴拉山垭口,再逆雅鲁藏布江而上,直抵日喀则吃午饭。此段318国道基本都是柏油路,速度快了一些,因超速10分钟,在尼木县检查站被罚停车休息半小时。如果超速20分钟以上,就得罚停车休息一个小时。
这一路主要以河谷风光为主。当我按下快门拍下今天第一张照片时,是8:33。那时,天,蓝幽幽的;云,白渺渺的,一座像张开的鸟嘴的峰颠上,不多的雪斑在温暖的阳光下映衬出山峰的秀丽。除了此一张山景外,沿途拍的都是河谷台地平原风光。
雅江中游属河谷地貎,河谷宽窄相间,平均宽度500—8000米,河道平缓,汊流发达,漫滩广泛。滩涂上面长着一些树冠球形状的柳树,皆可入画。过尼木县往西约六七十公里,河面更加开阔,一眼望不到头。据说雅江中游的河谷最宽处有十几公里,那是何等的壮观啊!
一路上,我们看到雅江中到处有河中洲与滩涂,呈现出一种线条美。河面上也偶有高高隆起的石岛,河边上有大片大片人工种植的白杨林,这些地方也是藏南发达的农业区,两岸的台地上长满绿色的庄稼。黄褐色的山脉托着鱼鳞状的云毡,一条长长的经幡从岸上拉到河的中间。再往前,便是广大的河谷平原,绿中泛黄的原野,如一张张美丽的名信片,如果早来十天半个月,还可拍到金色的油菜花与红色的荞麦花相互映衬、锦上添花的大美图。总之,雅江中游河谷地段,无论是拍全景、大场景还是特写,都不会让你劳而无功。
日喀则是西藏人口最多的地区,达71万,占到西藏294万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城区也是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城市,有4万多人。因为我们基本没有上街,除了参观著名的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扎什伦布寺之外,市区没有给我留下深的印象。
下午四时,冒着烈日骄阳,进入就在日喀则城里尼玛山脚下的扎什伦布寺参观与拍摄。
我眼中的扎什伦布寺金顶红墙、高大壮丽,高低错落、灿烂辉煌。清朝驻藏大臣和琳写过一首赞美它的诗:
    塔铃风动韵东丁,
    一派生机静空生。
    山吐湿云痴作雨,
    水吞活石怒为声。

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极盛时期房间三千余间,僧侣五千余人;现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僧侣800余名,是后藏地区最大的寺院。从第四世班禅开始,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和灵塔所在地。所以,这里建有众多的经堂、金顶和庄严精美的佛像。
我经过讲经堂,穿过广场,在措钦大殿、尼德神女殿、灵塔殿、汉佛堂等殿堂间进进出出。作为扎什伦布寺的象征,强巴佛殿最令人震撼。强巴佛就是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1914年建成的强巴佛大殿殿宇瑰伟,这座强巴佛像是世界最大的,铜质镀金,高达26.2米,相当于城市里的八层楼高,仅他的耳朵就和我家一样高,他的手掌都有我女儿高,一个鼻孔里都可以容纳一个人。整座佛像耗用黄金达8000多两,眉目间镶有一颗核桃般大小的钻石和30颗蚕豆般大小的钻石,另装饰珍珠、珊瑚、琥珀、绿松石无数。强巴佛所穿的袈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说六个裁缝花了一个半月时间,用了3100米绸缎、36斤丝线做成。这件精美绝伦的袈裟,使整座殿堂熠熠生辉。强巴佛端庄秀丽,雍容优雅,神态安祥。他的佛手举在胸前,能弹去人们的忧伤、愁绪和苦难。
十世班禅灵塔殿也是我十分景仰的。1989年1月,十世班禅由北京回到日喀则主持5位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的开光典礼,突发心脏病圆寂。为表彰大师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共产党、热爱佛教的伟大业绩,国务院决定拔专款6400万元、黄金1200斤和其它珍贵材料,修建“释颂南捷”灵塔,意为天堂、人间、地狱三界圣者的灵塔祀殿。这座建筑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投资最多、修建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灵塔。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采用现代工艺与古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方式建成,达到八级地震的防震要求。有关十世班禅生前死后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如他在圆寂前就预告了自己来日不多,圆寂后竟然长出了新的头发等等。给大师和宗教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由于殿内不允许拍摄,我们主要是在室外拍摄建筑物和人物,快到7点才离开。

13日,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白居寺浪卡子县满拉水库卡惹拉冰川羊卓雍湖晴天

每天都是起早摸黑,今天也不例外。5点半钟起床,6点钟出发,我们打着手电从二楼下到停车坪,酒店已有一拔人先我们出发了。当我们离开日喀则,这座高原古城还在睡梦之中。
向东南方向的江孜县进发,90公里路程,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一路上迎接黎明的到来,更期待高原辉煌的日出,直到7点半,太阳才在远方的地平线懒洋洋地露了一下脸,像害羞一样,很快就藏到云层里去了。不时地有透过云层的阳光撒到大地上来,也仅仅照到高山的头部,快到8点时,绿色的田野才沐浴到太阳的金辉。
公路两边,田园广袤,风光如画。绿油油的青稞地十分宽阔,早起的牛队像海马出没在碧波之中,人工种植的杨树、柳树、榆树一排一排,如波峰浪尖,平畴旷野一直延伸到远远的山脚下。两边的山都没有山峰,像包子馒头一般圆缓,见不到一棵树木。而山脚下往往有藏族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这一带是年楚河上游的冲积平原,呈东西走向,平均海拔3900米,气候温和,农田万顷,用沃野千里形容全不为过。怪不得,日喀则被称为“西藏的粮仓”。
8点半,公路南边的一座并不太高的山头上,有十余座碉楼拔地而起,昂立天穹。像是古堡遗址,被晨光镀上一层英雄的光辉。十几分钟后,我们便来到公路北边的江孜这座英雄的城市。

江孜县城有600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初就跻身于西藏的三大城镇之列,仅次于拉萨与日喀则。江孜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反抗外国侵略者、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壮歌。我们顾不上吃早饭,来到了宗山古堡下的“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缅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04年4月,英国侵略者600余人从亚东向北入侵到江孜,江孜军民坚守宗山古堡,以土枪、大刀等原始武器拼死抵抗,与洋枪、洋炮的敌人浴血奋战。他们组织千余军民趁夜偷袭英军,将其歼灭。6月,英军援军赶到,江孜军民继续鏖战,最后弹尽粮绝,所有勇士宁死不屈,全部跳崖以身殉国。电影《红河谷》就取材于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仰视宗山,悬崖峭壁上那座白色的城堡,在我的眼中更加高大雄伟起来。

我们观光的重点是白居寺。这个寺院在西藏林林总总的寺院里独树一帜。形成了萨加派、格鲁派、噶举派和平共处于一寺的局面。我的印象中,青海久治县有一个宁友寺,也是一个格鲁派和觉囊派的混合寺院。白居寺还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菩提塔是该寺的标志,它吸收了缅甸、尼泊尔、印度及汉族宗教建筑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达10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瓶等部分,共9层,高32米,有108个门,由近百间佛堂重叠而成,形成了“塔中有塔”的奇观。万佛塔的外型也与众不同,是西藏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佛塔之一。
我在白居寺的几个大殿转完之后,又交了15元摄影费登上万佛塔拍摄,光影正好,宗山古堡立在悬崖峭壁之一,更显巍峨险峻;沿山脊有一道红墙,将白居寺围在山下,起到屏障作用,在阳光下蜿蜒着红颜;万佛塔的壁画丰采精美、塑像造型生动;提着稣油罐一层一层给稣油灯添油的男女老少,他们的虔诚与慷慨也能打动我们这些看客。总而言之,今天的片子效果不错,特别是在广场上拍的经幢,更是神品。高达数丈的经幢直刺蓝天,太阳从东边的宗山露出脸来,我将其放在经幢的顶端与颈部,分别拍了几张逆光片子,太阳光芒四射,一串葫芦一样的光斑直投下来,光影中仿佛有菩萨打坐其中,亦真亦幻,美妙无比。
江孜除了重点拍摄白居寺与宗山古堡之外,它的汽车站候车、上车、下车、送别的人们,会给我们的镜头热闹而温情的画面,集贸市场熙熙攘攘、讨价还价的人们展示了西藏第三大城镇热闹的场景,街上店铺与来来往往的马车、拖拉机、背篓人都是人文拍摄的好素材。

从日喀则的江孜县前往山南的浪卡子县,我们也从204省道转入307省道。只七八公里,便经过了一个绿色的田园和绿树环绕的村庄,上面不远处有一座水库,它像一块长长的碧玉耳坠,挂在山的耳朵上。山上写着四个白色的大字:“满拉水库”。水库里面,悬崖高峻,上面拉着一条又一条的经幡,一直连接到米斯拉山口巨大的经幡柱,柱上的经幡又横空跨过公路拉到对面的高坡上。几个少男少女拦住我们,死緾硬磨地要求我们买经幡。我花了30元买了一根十米长的,小女孩便飞快地将其系在经幡柱上,拉到水库这面的坡地上。有一个伙伴也被緾得失去了耐心,花了100元买了一根长经幡,机灵的小伙子猴子一样倏地窜起爬到经柱上,将经绳系在高处。另一个小伙子则拉着另一头横过公路,爬到对面的山上,将其系在产在那里的铁杆上。高原风过,经幡飞扬起来,美好的愿望与祝福也降临到祈福者的身上。
从斯米拉山口往东,跑了近一个小时,按我们的车速,应在30公里左右。这里是一条较宽的山谷,栽种着各种鲜花与作物。油菜花竟开得十分绚丽夺目,如金毯一块一块、断断续续铺在谷地上,与大片大片的青稞相映生辉。还有零星的垄状的、块状的红花、蓝花镶嵌其间,美艳无比。而一边的山顶是红色的,戴着蓝天的帽子,系着白云的围巾,另一边的山顶却是白雪皑皑,正人君子一般注视着谷地的一切。我们在这里尽兴地拍摄,凝固这美好的天地山川。

卡惹拉冰川在望,半个小时,我们即投入它的怀抱。
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冰川大国,共有冰川46298条,冰面积59406平方公里,快接近宁夏自治区的面积了。我国因是高山冰川,比苏联、美国、加拿大的冰川更为壮丽。卡惹拉冰川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一是它是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冰川,就在公路边;一是它南面海拔6647米的卡日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我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感受到它的雄威。三是它周围都是冰川地貎,它自身就是宁金抗沙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
天老爷还算赏脸,我们在翻山时,冰川还有一半罩在云中,待我们来到它的脚下,厚厚的云先是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我称之为“天眼”,天眼给特别的蓝欢迎我们的到来。然后,两眼不断睁大,扩瞳,将整个冰川的头盖全部揭了开来。两个山峰的冰帽汇向山的鞍部,像巨瀑一样流下山坡,快到山脚的下垫面时却止步不前,将冰舌悬在山上,看样子有2米厚吧。冰舌下的冰碛垄黑乎乎的,与洁白晶莹的冰舌形成黑白分明的两个世界。与不规则的冰舌与冰碛垄之间形成雪线,这个雪线,离我们直线距离也就是二百米吧!
我爬上一个小山包,那里有两根高大的经柱,经柱下立着两块大石头,左边一块写着几个醒目的红字:“红河谷拍摄点”;右边一块写着一行红字:“乃钦康桑峰,西藏四大神山之一。”下面有两行小字:“此地海拔5020米,主峰7191米。”再抬头一看,还有一座经幡立在雪线下,更多的经幡挂在山脚下、公路旁。五颜六色的风马蓝旗像是在对雪山冰川絮絮叨叨着无尽的情话。

卡惹拉冰川离浪卡子县城30公里,我们大约40分钟就到达这个简朴的县城。县城就在羊湖边,吃完川味午饭,立马就与羊湖见面了。
“羊湖”全称叫羊卓雍错,藏语一说为“天鹅之湖”,一说为珊瑚湖。在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冈巴拉山与卡惹拉山之间,海拔4446米,面积将近700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它形如蝎子,湖南细长,绕湖一周有250公里,它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共同被誉为西藏的“三大圣湖”。它湖水清澈晶莹,像高原上一颗偌大的蓝宝石,明亮润泽,光艳动人。
我们顺路先拍羊湖湖畔的草场和田野,由近而远是金色的油菜花,青草与黄花、红花交织的牧场,暗红色的香薄生长的沼泽地,蓝蓝的湖面,褐黄色的山峦之上是白云缱绻的蔚蓝的天空。恰恰有一个藏族女子牵着一匹马走过,成为绝佳的中景,也为这大美湖景增添了人文意蕴。湖边被油菜花包围的、藏乡特色浓厚的藏村,穿过田地的色彩鲜艳的藏家妇女,从岸上急忙忙扑楞楞跳下水的黄鸭,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图。而在专建的码头边,可以与湖水亲近戏水,在此交3元钱便可利用经幡、牛头、铭石作前景拍湖光山色。
当然,拍大景与全景最佳处是在岗巴拉山口。而我们的车居然在这个地方没有停。在我们的强烈抗议下,在山背停了下来,我们操上家伙返回,爬了六七百米才回到居高临下拍羊湖大景的地方。站在这里的观景台,远方是宁金抗沙雪峰屹立,像一尊银色的山神,守护着碧玉般的温婉动人的羊湖姑娘;近处,山道弯弯,油茶金黄;羊湖静睡在群山的怀抱里,安祥和美,蓝蓝的湖水,像是被蓝靛染过的绸缎一般,平展展地铺在地面,阳光与云影之下,浅蓝、深蓝、墨绿、翠绿,多姿多彩,如梦如幻,令人爱怜不已、陶醉不堪,这种醉生梦死、意气豪达的感觉,颇有“生不愿做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豪迈之情。
与羊湖匆匆相见,却一见钟情。羊湖啊,你是大山的魂魄,草原的精灵,心灵的家园。这里草野无边,黄羊漫步,犲狼出没。这里裸鲤鲜美,水鸟啭鸣,天鹅击水。这里毛皮软洁,氆氇高贵,羊肉奇香。白天,你天空飞云,奇幻如梦。入夜,你星河纵横天宇,天地万籁俱寂。晴天,你秋高气爽,阳光纯澄。遇雨,你空山迷朦,云影天光。俗人见了你,会超尘拔俗,圣水长云。智者见了你,会晓风残月,得道成仙。
而我呢?真想跳进你的明镜中,淹死在你的秋波里,成为一个快乐的、纯洁的水鬼!!

14日,西藏拉萨哲蚌寺雪顿节晒大佛踩烂鞋念青唐古拉山青藏线阴晴相间,下午阴转雨

今天是8月6日,星期二,藏族雪顿节。我们凌晨4点起床,4点半出发,5点钟便因交通管制下车步行,路上游人已是络绎不绝,经过1个多小时步行之后,终于到达哲蚌寺。查验50元一张的门票,经过安全检查,才进得大门。在黑灯瞎火的寺院里又走了半个小时,天色才露出曦微。山下河谷里的拉萨城大街小巷已是万家灯火,大山黑黝黝的躯体凝重肃穆,天上浓厚的云层在灯光的映衬下幽蓝幽蓝,像蓝黑墨水泼过。寺里的人流已摩肩接踵,路两边的战士早已在岗位上了,还有一队一队的武警战士正向山上开拔。
哲蚌寺位于拉萨城西5公里,在根培乌孜山的南山坳下面,是格鲁派最大的寺院,也是整个藏区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解放前夕,实际住寺僧人多达1万余人。起源于哲蚌寺的雪顿节是藏历7月1日,为期一周。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所以,雪顿节也是吃酸奶的节日。有晒大佛、藏戏汇演、过林卡(林里休闲娱乐)等活动。今天是第一天,久负盛名的哲蚌寺“晒大佛”活动拉开了节日盛大的序幕。
我们随着人流爬上一个小坡,来到通向寺后根培乌孜山坡晒佛台的大路上,此处离晒佛台直线距离大约一里多路,路右边是寺院房屋和一个陡山包,左边是一小块斜坡直达谷底溪水,前面左边是高山,山上全是大大小小赭色的石头,好几块巨石上雕刻着彩绘的佛像,一条砌有护栏的大路通到山坳的晒佛台,晒佛台在开启的晨光中已依稀可见,我们却再也无法靠近了。沿途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开始以为就是这样眺望晒佛,总想靠前站,但几经努力,找不到站位。人越挤越多,不仅寸步难移,而且挤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了。亚子与老杜便放弃了所有努力,退出人潮,作壁上观了。我不甘心,坚持在人堆里,心里还庆幸自己作了正确的选择,只带了一架相机,未带三角架与其它镜头,否则,那将成为极大的负担。
7点钟多钟,我们远远看到喇嘛们抬着长长的一卷东西到了晒佛台下,架子上的绞绳慢慢将它拉到晒佛台上,上面蒙着一层布,晒佛台顶上站着一排红衣喇嘛,周围也全是红衣喇嘛。观佛的人们塞满路途,这条人的长河,在我所站位置最宽,人也最多。人们开始虽然拥挤在一块,胸背相贴,头脸相触,但秩序尚好,说笑的,调侃的,还不绝于耳。我傍边一个拉萨电视台的美女主播,戴着口罩,在一个大高个男同事的护卫下也挤在人群中。我看见她俩胸前佩的采访证,便问:“你们电视台来采访的怎么也跟我们在这里一起受罪!?”美女答:“我们采访的同事已进去三拨了。我们也是来看晒大佛的。”我又问:“你们就在拉萨工作,还没看过晒佛?”她点了点头说“这也是第一次!”
将近8点钟,晒佛台上面蒙着的那一层布逐渐退去,大佛一点一点地露出,先是日月祥云,后是宝幢华盖,再是头额嘴脸,再是整个佛像都呈现出来。这幅巨型唐卡释迦牟尼佛像,30米长,20米宽,蓝地彩画,法相威严,辉煌壮丽。当大佛露出之际,只听见法螺长鸣,人声鼎沸;只看见彩旗翻飞,桑烟弥漫;只觉得山野悲壮苍凉,长号沉雄激越。虽然红日未出,金光未照,但人们已是热切向往,心潮澎湃,人群开始躁动,向前涌动起来。我们也前前后后看到好几个被挤晕的人被武警战士从山路上用担架抬了下去。
大概8点钟到9点钟,我只前进了300米左右,却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那时,人群开始拥挤,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向往推进,人潮一浪一浪地向前涌动,又反弹一般倒流回来,接着左右也涌起了人潮,变成了可怕的人的漩涡。我左右前后原来在一起的人都被挤得不见了踪影,我也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像浪潮上的一块木板随波逐流,有时,脚也被挤得抬离了地面。我开始还将相机举过头顶,对着前面拍了几张,后来身体被压迫得几近窒息,只顾保命,再顾不上拍照了。我浑身上下,汗水透湿,呼吸十分困难。我只有一个信念:“不能倒下,不能倒下!”只要一倒下,即被踩成肉泥。根据经验,这时双手一定不能放在下面,而是要抬起来,随时可以伸手自救。
此时,人群里呼爹叫娘的,哭喊的,声声凄惨,人们一个个满头大汗,脸色惨白。一些人爬上右边的壁立的山坡,一些人爬上右边的围墙,一些人爬上窗台,这些爬上去的人纷纷伸手救援一些快晕厥的妇女、儿童,一些小孩被从人头上向山边、墙边传送,被拉救了上去。一时间,屋顶上,墙头上,山坡上,树上自救出上百人。站在人潮左边的警察无能为力,自身难保。就这样,我被人潮抬着双脚离地走了十几米,落地后脚下是一地的鞋子碰碰磕磕。我的旅游鞋也在此时被踩踏得裂开大口了,基本脱胶,无法再穿了。我随人潮跌入波谷,又被推至浪尖,直至遇到台阶,到了桥上,人流的推力才稍有缓解。
小桥上,几个武警战士双手撑着桥栏杆,用身子顶住人潮,神情紧张、脸色煞白,他们双手中间,是瘫软在地的几个妇女。要不是战士的拼力保护,后果不堪设想。桥下面的溪沟,那些被从路上挤得溢出来的人也在公安人员的帮助下,跨过溪流,爬上一个坡,等待机会再挤入上山的道路。我一路上见到几个公安与武警,跟他们讲我们遇到的险情,请求他们尽快联系后面的工作人员,拦断后路,不让后面的人再涌入,不然,这个人的漩涡就会酿成恶果。又过了20分钟,我终于上到山上,摆脱了人潮的包裹,回头看,山下入口处还是人潮汹涌,人浪起伏,险象环生。值得宽慰的是,我看到人潮尽头的地方,已有警察拉起了一根黄线,在阻拦后面人潮的涌入。如果控制有方,一二十分钟险情应有所缓解。
我随着人流,终于来到了晒佛台。这里也是人满为患,从两条路上来的人在这里又拧成了麻花。我看到许许多多的藏胞,从大佛左前方经过时,将白色的哈达抛向大佛,大佛的左下脚落满了哈达。也有许许多多的藏胞在大佛的脚下用手触摸,致礼。
山上不让逗留,我下得山来,回头看对面山上,原来路上的人流还在逆流而上,也有无数的人离开了大路在山上奔跑,漫山遍野,都是人群。下山的人流也不断向寺院里流泻。我来到了相当于内地大雄宝殿的措钦大殿,这座经堂2000平方米,183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可容一万僧人诵经,听说其诵经之声如波涛滚滚。我没心思去参观大殿,也没心思观看密密层层,重重叠叠的寺院,立马坐在台阶上喘气休息,一边将那双破鞋用带子绑紧,一边回忆刚才拥挤的情景,还心有余悸,脊梁骨出冷汗。
然后,随人流继续下山。在寺院大门口,等待进入的人群密密麻麻排着队,队伍排到了一公里之外。我出了寺院回望山上,下山的人都成两公里的长龙,在林间坡地与道路上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今天到哲蚌寺看晒佛的人,有的说有二十万之众,有的说有三十万之多,对于这些人来说,那漫天的尘土,真不知道是幸福的尘土还是痛苦的尘埃,也许,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都有不同的理解吧!人人心中有真神,只要是真信仰,心儿便是殿堂。

从拉萨北行,即是藏北高原。当雄县虽属拉萨管辖,但地理上却属于藏北高原。念青唐古拉神山与纳木错圣湖就坐落在当雄大地上。从拉萨到当雄县段,也是拉萨的北大门,地貌特征为山丘和草原,平均海拔4200米。念青唐古拉系西藏四大著名神山之一,它头戴冰雪冠冕,伟岸魁梧,山形尖峭,莾莾苍苍。香客、信徒,一见这座神山,有些三步一叩头去接近,有些在公路旁葡蔔遥叩。穿山而行的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有一段它们与念青唐古拉并肩而行,共同延伸着雪域高原的传奇。知识就是力量,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所以在大自然面前才不显得那么渺小卑微。而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就是最恰到的证明。在高寒、缺氧、冻土的雪域高原,一条路的通车是一个国家的成功,一个人的胜利就是全人类的胜利。
当雄至纳木错,途中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是这一路上所经过的海拔最高处。这里到纳木错61公里,我们冒雨在柏油公路上前进,送走了青藏高原又一个黄昏,一个湿漉漉的略带失落的黄昏。我们摸黑到达纳木错,在板房宾馆里早早入睡,寒冷的被窝与高原反应竟使我睡不安生。我于是竖起耳朵,听雨打屋棚的声音,怎么也不像南国雨打芭蕉的声音。我在想,如果不下雨,纳木错的星空是多么美妙呀,碧空如洗,皓月当空,群星灿烂,雪山迷离,湖光诡密,支起三角架,拍星空璀璨,云汉淡泊,拍星空从东到西划过天宇的轨迹……就这样想着想着,进入了梦乡!

15日,西藏纳木错布达拉宫晴天

大梦初醒,起床大解,用自备小手电照着找到厕所,却发现外边已有不少影影绰绰的人,打着手电,朝湖边的山上走去。这就是登山拍纳木错日出的人们。
我返回房间后,叫醒同居一室的其他三位摄友,又去敲响其它摄友的门,不一会,我们便集合完毕,在手电光的照明下,朝着纳木错最大的扎西半岛的山峰攀去。大家背着摄影包,携着三角架,缓慢地爬山,一个个气喘嘘嘘。爬到半山腰,大家作鸟兽散,各找各的机位支三角架,此时,山上已站开了上百号观日出的游客,长枪短炮的拍客已摆好架式,严阵以待。
我拍下第一张照片的时间为6:56;东方的湖平线露出了一线天光,晨光微露,天地皆蓝。蓝蓝的云被,厚厚地盖在平静的湖面。湖光水色也呈一片深深的蓝色,远处被晨光照白的湖水,像镶在蓝裙子上的白边,近处的半岛与湖岸线,呈现黑魆魆的轮廓,只有山脚下的白塔与经幡,闪现出一点一线的亮色。这没有日出的黎明,别有一番韵致,宁静,神秘,辽远。一刻钟过后,云翳散淡,天地湖山开始展露真容,天亮了!
太阳没有露面,蒙着厚厚的云巾,但它并不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不时将金色光芒从云隙里透露出来,有时一束一束的,有时一把一把的,有时,从云层里挖开一个洞倾倒出来,如瀑一样的黄铜色的光芒开始在湖面上流淌,在草地上流淌,在雪山上流淌。云层也由蓝变白,再染上一层金辉,待晨风吹过,云便由呆板的一大块变幻出各色花样来,湖水也开始春心荡漾,变得丰姿卓约,仪态万方了。湖畔有一堵长达上百米、半人高的玛尼墙,有些人站在玛尼墙上拍摄,殊不知这玛尼墙是信徒们一颗石子一颗石子丢在上面垒起来的,每丢一颗石子,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每一块石头都带着信徒的体温,闪着宗教的光泽,聚集着来世的憧憬;玛尼墙上还悬挂着蓝白红绿黄五色经旗,经幡随风摆动,向上天永不疲倦地传送祈愿。
为了赶时间,我放弃了东边的拍摄,急忙下山,到湖的南面来一睹风采。只见纳木错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峰雪岭连绵不绝,巍峨峥嵘,雄伟磅礡,白黑相间的云毡云绸,就像雪峰的峨冠博带。几道弧状湖岸线,优美回环,分割出几块新月形水面,光影交错,居然还有一顶小小的红帐蓬搭在湖水与新月形水面中间的低垄上,颇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感。站在湖畔的拍客,他们在小海子里的倒影,像剪贴画一样。略显幽暗平淡的湖水像熨过一般,平平展展,看不见波澜。湖与山互相依恋,浓情蜜意,恩爱无比。
直到8点钟,太阳终于耐不住性子,从云层里探出光芒四射的脑袋,首先照到合掌石上,给合掌石赐一个色彩斑斓的圆圆的大光斑,将微微飘扬的经幡照得透明鲜艳。然后,它的光芒开始扫荡湖面,只见湖水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就像一个冷色调的调色板,深蓝,天蓝,浅蓝,墨绿,浅绿,千变万化。它的光芒扫射草地,所照之处,草色时而碧青,时而翠绿,时而嫩蓝,时而暗翠。最后,它一往深情地注视着白盔白甲的雪山,雪山便昂奋起来,云蒸霞蔚,绚丽灿烂。
纳木错,藏语是“天湖”的意思。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达4718米,是西藏面积最大的湖,也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南面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神山圣湖的爱情故事源远流长,广播四方。翠绿的、鲜艳的草原镶缀在神山与圣湖之间,像美丽的花环将二者紧密相连。崇高,圣洁成为他们的象征符号,碧波万顷,云谲波诡,变幻莫测,又使他们的故事更加神奇迷人。
当我们重回那根拉山口,纳木错已伫立在远处。回首望去,蜿蜒曲折的公路流连忘返地依恋在草原、湖泊之间,看似冷峻的雪山也依依不舍地向着蓝湖眺望,风情万种的纳木错坦胸露怀平躺在草原之上,成群结队的牛羊就像纳木错黑白分明的纽扣。在阳光的抚触下,云气絪缊,如海市蜃楼,亦真亦幻。静谧与辽阔,本是一件奢侈品,也是人们所渴望的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将把你带回江南,带回办公室,带回精神的家园。
情在高山,意在流水。纳木错啊,自此一别,何时才能再见!再见你那一片宁静的水域,一份清澄的情愫,一份空灵的蕴藉呢?!

等到下午三点,终于拿到了参观布达拉宫的门票。这是亚子先生凭借一已之力,找区政府的朋友帮忙开出接待函才弄到手的。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添列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拉萨千百年来的象征,还是西藏烫金的封面,是每一个到西藏的人心向往之的地方,但它日接待量只有2500人左右,我们等了三四天得以进入参观,总算没有留下遗憾。
今天阳光灿烂,红白外墙的布达拉宫无与伦比的壮美。我从它正面大街上路过时,恰遇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新郎穿着簇新的右开襟高领缎袍,项上挂两串算盘珠大的黄玛瑙,右手在胸前抚着玛瑙项链,左手则牵着新娘的右手。新娘穿着红衣云锦花袍坐在新郎脚旁,头上插着小红伞状的饰品,镶着闪闪发光的珍珠。左手曲放在膝盖上,长袍像喇叭状拖铺在地上,脖子上也系着两串项链,一串是蓝绿色的,一串是黄色的。她目光平视,艳丽动人。他们身后是绿化带,后面是白色的高墙,再后面便是高大雄伟的宫殿,白宫之上是红宫,红宫之上是金顶,宫殿后面是蓝得深沉的天空和白得浪漫的云朵,将这对盛装的男女衬托得更加妩媚、帅气。我趁机抢拍了两张,满心欢喜。
顶着烈日进到大门里,参观的队伍已排到门口,门前空地上有两座黄色墙面、四角翘檐的方塔,塔基上坐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藏人,他们或转着经轮,或拔动念珠。有几个身穿黄衣戴着毡帽手持摇经筒的老头看着我们都拿着相机,便打着手势要我们给他们照相。我们刚拍了几张,他们便站起来向我们伸手要钱,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在钓我们这些鱼呢。
一边随队伍依次而进,一边观察眼前这座庞大的神宇宫阙。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下宽上窄,巍峨高矗,气势非凡。既像宫室殿堂,又像堡垒要塞,白宫、红宫、金顶三大建筑单元构成宫殿的主体,白、红、黄三角对比鲜明,相对统一、对称的窗、檐与装饰,强化了宫殿的视觉效果。它神秘、肃穆、伟岸、出类拔萃、傲立尘世,它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也是更多人内在精神的圣地,它能帮助人们扩大生命的界限。
进了大门,经过安检,便到了“之”字形宫殿通道上。通道很宽,可容一台大卡车通行。我们一层一层地升上去,拉萨市便一点一点地露出来。眼下是一排连着一排的布达拉宫外围白色平顶建筑,对面隔过一条大马路便是偌大的中心广场,广场三面绿树成荫,远处是大昭寺与八廓街连绵不断的建筑物。鹄望城市上空,便是巍然屹立的大山,大山顶上白雪如帽,白云似幡。左右的街景一眼望不到尽头,隐没在群山脚下白云里面。我们登到肩楼的平顶上,屋顶有一个小广场,大家在此留影。从这里进入宫殿里就再也不能拍照了。
从讲解员那里大致了解到,布达拉宫始建于1300年前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屹立在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玛布日山上,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达1000余间,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全部为石木结构。宫内珍藏有大量的佛像、近千座佛塔、25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上万幅唐卡、甘珠尔经、贝页经等藏经印册、古玩珍宝、法器、供器。布达拉宫是名副其实的藏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布达拉”梵语佛教圣地“普陀”的音译,表示观音慈航普渡众生。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营造宫室,以居公主”,在此首建宫殿。看来,布达拉宫不仅是政治宗教产物,也是爱情的结晶。后世政绩斐然的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对此宫的建造贡献最大,五世达赖的灵塔耗用黄金11万两,十三世达赖灵塔黄金胜过五世达赖无数,还有一个用20多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随着导游,在这里面盘旋回环,感觉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看到的皆是惊魄断魂之宝,感觉到的都是惊心动魄之美。只有那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那脍炙人口、优美动听的情歌,让我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似乎懂得了一点仓央嘉措的欢乐与凄苦、奋争与无奈。

16日,西藏拉萨大昭寺八廓街博物馆罗布林卡晴天

今天,同伴们大多上午坐飞机返回了,浙江母女俩随车沿青藏公路经青海返兰州,我与雁兄为在拉萨多玩一天,订的明天的机票。今天便继续寻胜访古。
俗话说:“没有到过大昭寺,就没有到过拉萨”。于是,我俩9点钟出发,在区建行门前打了一辆的士,被送到拉萨步行街。今天还算顺利,一次打的成功。前几天在拉萨打的士,等一个小时都打不到,有时被迫坐三轮脚踏车,慢一点是自然的,但价格却比的士贵得多。不过,这里的士管理尚好,不像我们长沙大街小巷都有黑的士。与司机聊了一聊,他们的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比起长沙和许多内地城市,拉萨的士司机的收入要高很多。
拉萨步行街毗邻大昭寺,直通大昭寺广场。我俩信步闲庭一般在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上徜徉。步行街不宽也不窄,两边都是三四层高的楼房,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门店虽五花八门,但招牌都被统一了式样与尺寸,只是颜色上有黑与红几种。此时,街上人不多,我们左瞧瞧,右看看,东店进,西店出,工艺美术店、旅游用品店、驴友店、唐卡店、特产店走了一大堆。在步行街上,唐卡、藏画、玛瑙、天珠、琥珀、绿松石等纪念品眼花缭乱,稣油、奶茶、青稞酒、虫草、风干牛肉、藏红花等藏族美食丰富多彩,铜佛、转经筒、经文、经幡、念珠、贡香等宗教法物琳琅满目,藏刀、藏靴、氆氇、卡垫、皮囊、马具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们漫不经心地走完了几百米街道,来到了大昭寺广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有1360多年,此地原是拉萨河谷的一片沼泽地,天资聪颖的文成公主熟谙唐朝的星象说和五行说,她发现此地为妖女的心脏,须建寺镇妖。寺建成几十年过去后,寺庙周围出现了一些旅舍供各地朝拜者住宿,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角街,进而形成了中外闻名的拉萨古城。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佛像,世上仅有三尊释迦牟尼等身像。该佛还由释迦牟尼亲自绘像和开光,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王朝作为珍贵礼物赠予藏王松赞干布的,原供在小昭寺,后供奉到大昭寺。里面还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法器法物。藏族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拉萨,拉萨的中心在大昭寺,大昭寺的中心便是这尊佛像。见到这尊佛像就像见到二千多年以前的佛祖真容。无数信徒千里迢迢来到大昭寺朝圣,只为一睹佛祖真容,葡蔔在佛的脚下,便了却一生的心愿。此刻,我站在大昭寺前,睹景生情,浮想联翩,人们对于善良、正义和仁慈的渴望,也许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吧,这不正是宗教存在的意义吗?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他与牛顿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最后的宿命却是皈依宗教。
15世纪黄教兴起后,每年在大昭寺举行传召法会,以后又有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都在此举行,如金瓶掣签、历代的达赖和班禅的受戒仪式,这些西藏最重大的宗教仪式都是在此举行。大昭寺还曾经是五世达赖的行政中心。可以说,大昭寺是整个藏区最重要的寺庙,其宗教地位甚至还高过布达拉宫。如果说拉萨是西藏的面孔,布达拉宫是西藏的眼睛,那么,大昭寺则是西藏的灵魂。这个灵魂,包罗在斗转星移、季节轮换、风花雪月、起居饮食之中,擎起每一个信徒多彩的天空。
我们怀着肃穆与崇敬的心情,伫立在大昭寺前。只见大昭寺主殿坐东朝西,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大寺高四层,金顶、斗拱营造的镏金铜瓦顶,具有典型的唐朝建筑特色,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也具有尼泊尔和印度建筑的风格。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先河。
寺前小广场上,唐蕃甥舅会盟碑和种痘碑是两块珍贵的文物,有两个人高,刻着藏汉两种文字,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沧桑与藏汉的友情。寺院正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全是磕长头的人们,兔起鹘落间引人沉思与启迪,其虔诚之心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小广场前面,一座半地下半地上的建筑,平顶、红檐、金瓦当,黑白色窗墙、金色窗棂。我将脑袋凑到窗户上往里瞧,发现这里原是一座穌油灯房。左、中、右有三个男人正躬身在添油点灯,红黄色的火苗、金铜色的灯盏使我的眼球温暖而热乎,东面窗子几道明晃晃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使满室生辉。
我们沿着八廓街顺时针方向游走,这里的信徒来来往往、游客熙熙攘攘。八廓街转经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转经道,到大昭寺朝拜的人排成长龙,达数百米,他们或摇着转经筒,或捻着念珠,静默无声。偶尔见到几个面朝大昭寺“叭”地一声五体投地朝拜的人,人们给她们施舍着零币纸与硬币。一座白色香塔,艾草轻烟升腾,草木香味四溢。白塔北面,一街之隔有一座大院,大门高大威严,我们走进去一看,才知道是当年的驻藏大臣衙门。里面陈列着西藏的政治宗教简史,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史,历代驻藏官吏图和当代西藏的展览。我看过之后,对西藏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先烈而满怀崇敬,对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无比欣喜。也从展览中得知,青藏铁路通车之前每年入藏旅游人数100万,现在每年达到1000多万,藏热持续升温,西藏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向往的热土。
八廓街是西藏物品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街上店铺林立,商品琳琅,这条集藏族宗教、民俗、商业多功能的古街,各地商贾、信徒、游客云集于此。像一个万花筒,人头攒动,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商业与生活气息。
八角街有一个让叫“夏帽嘎布”,翻译成汉语就是“白帽子”,这是一个尼泊尔人创办的古玩老店,远近闻名。另一家在八廓街东南角,是整条大街上独一无二的黄房子,名叫“玛吉阿米”,意为“未嫁的新娘”,相传是六世达赖幽会情人的所在。现在是一个酒馆与酒吧,是青年男女的好去处。

下午来到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参观,它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它被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整个建筑群碧瓦红砖,画栋雕梁,宏伟壮丽,结构严谨,既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
虽然不用买票,我们还是先用身份证到门口领了参观券,经安检后进入西藏博物馆大门,拾级而上,进入博物馆主馆区,我们在第二层参观《西藏历史与文化》展览,该展览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民俗文化”四部分组成。在第三层参观唐卡、动植物、玉石等专项展览。我们亲眼看到了西藏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通过参观学习,我比较直观地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和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领略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晓了西藏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在闭馆的催促声中,我们离开了西藏博物馆,跨过街道便来到了一街之隔的罗布林卡。座落在拉萨河畔的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西距布达拉宫两公里,原为历代达赖的夏宫,现辟为人民公园。是西藏风景最好的园林。以前每逢雪顿节,达赖会给贵族官员赐酸奶,看藏戏。各地的藏戏班子在这里献艺比赛五六天,也是一次艺术的盛会。
今天正值雪顿节期间,上演藏戏,院内是人声鼎沸,大门口是熙来攘往。一声一声的高腔长调伴随着紧锣密鼓声从高墙里传递出来,辐散出一片欢腾的气息。大门之外,高大葱茏的树木、美丽奇异的花卉,绿草如茵的坪地,鸟语花香,禽飞虫鸣,莫不显示西藏最大园林的大家风范。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或三五成群,或拖家带口;或围上布幔,或搭上帐蓬;或席地而坐,或信步闲庭;或喝酒品茶,或弹琴吹唱;一派热闹非凡的节日景象。美满的生活,固然物质上的满足必不可少,然而,人们也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他们还有发展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的欲望。在罗布林卡正如火如荼上演的藏戏、在园林里摄影者、草地上的画者与舞者,不都是在展示自己物质生活之外的另一面吗?




17日,拉萨至重庆航拍晴天

从拉萨贡嘎机场冲天而起,便看到雅鲁藏布江河床在机翼下倏地展开,开始看到雅江还有主流,转眼之间,失去主流的河水痕迹浅浅的,四溢乱淌,像藏族妇女丛生的发辫一样,也颇有一点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画。褐色的滩涂上,生长着一簇簇柳树,也有一些柳树孑然而立,形单影只。这些柳树是阔大的河床唯一的绿色,枝干粗壮,呈球形树冠,给柔性的河流以阳刚之气。我拉近镜头,特写了一棵形销骨立的柳树独自长在河床的中间,那样的形影相吊,在万物不生的河床,傲世而立,卓尔不群,它以坚韧示世,以孤独为伴,从而成为人们视觉的中心。
一条公路将湿地与沙丘切割得分明,山麓之下,一个沙丘表面全是大大小小的沙盆与沙坑,周围的沙子呈微波形隐于无形,沙脊与脊线起伏曲折;河滩之上,一汪汪的水与水渍在浸染着,稀稀拉拉的绿柳生长其间。飞过几座山,在一个稍宽的山间坝子,看到了具有形式美的村庄与庄稼地,像一个戴着头盔、披着青铜铠甲的武士,躺在群山的怀抱里,安详而孔武。天空白云恣意地舒张,把光线与阴影恣肆地泼在坝子上。而周围是群山苍莾,人迹渺无,叹天地之大,却只有这窄窄的山间坝子是人类的容身的地方。
飞得越高,大地的视野就越宽广。莽莽群山在机翼下慢慢地退到后面,前面的大山又接连不断地移过来。云块云朵之下,开始有雪峰出现。一座形如奶头的山有稀薄的冰雪,像没有涂匀的护肤霜。随后,大山连绵不绝,雪峰不断出现。向正东方向飞行约20分钟,我看到了第一座较大的大陆性冰川,它像一只大虾趴在山脊之上,褐暗的山体衬托出洁白的冰川,分外分明。雪峰的脊线是由冰川侵蚀形成,都很锐利,犹如刀锋,也被称为“刃脊”。舷窗外的雪峰积雪不厚,刃脊发达,回环绵延,像一把把朝上的弯镰的刀锋,向天空拟做切割的形状。裸露的冰斗清晰地呈现冰川运动的“川”状痕迹,冰川消融后留下的“U形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下面还有如悬在空中一般的“悬吊保”。冰槽里基本上见不到雪迹,可以想像这里原是一处大冰川,因气温升高冰雪消融,冰川正在消逝,冰川的台基全部裸现出来。
然后,就看到裸露的山体之下便是绿色的山体,一条蓝色的哈达在大山的峡谷里飘动,不时有白色的浪花被阳光反射出光芒。河谷间偶尔有蓝色屋顶的村庄和黄色的庄稼地,这些大色块在太阳照耀下十分醒目。山环水转,河山相依,不离不弃,令人感佩。从这里,我开始感觉到垂直自然带分布。垂直自然带分为七个层次,即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冰缘稀疏植被、高山冰雪。在雅鲁藏布江东南地区,我们能看到除常绿阔叶林之外的全部后面六种自然带,大饱眼福的同时,感慨藏东南山水之神奇。
几分钟后,越来越浓稠的白云营造的天际轮廓线,凸现出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稍一接近,巍巍雪山以强大的阵容冲击着我的视野。雪山的尖峰被称为“角峰”,只见一座座冰川塑造的角峰直插云天。在群峰之上,有一座独高独大的雪峰,呈现四棱锥形的峰形,双肩缓平厚实,俨然一个四平八稳地坐山大王,凛然不可侵犯;雄伟的角峰如昂起的头颅,钻石般光芒四射、圣洁无比,引导着通天的路径,激发出崇高神圣的向往。角峰下面巨大的冰斗积满了冰雪,通体晶莹雪亮。它又像一艘超级航母,朝着佛国远航,雪峰两边的白云像泼起的巨大水花,溅开在天空。我不知此为何山?心里一直嘟囔埋怨:飞机上应做景点介绍。或者专门开辟空中观雪山旅游专线。但根据飞行距离与地貌特征,我初步判断这就是“南迦巴瓦峰”,是轻易不肯见人、一个星期前对我也避而不见的中国十大最美山峰的魁首(回家后,我从所拍照片与图书资料和网上图片反复比对,予以了确认)。看来,万事不可强求,缘在不经意间。我突发奇想:昔日,杜甫登泰山而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冲天的诗句、徐霞客见庐山香炉峰而生“有芙蓉插天之态,孤峰拔起,四望无倚”的高处不胜寒的感叹,不知他们要是见到了这南迦巴瓦峰,要发出何等奇绝的警言喟叹了!
此后的10多分钟的飞行,全是冰川风光,墨脱、波密的无数雪峰从我们的机翼下闪过,冰川是刚性的和坚硬的,其塑造出来的雪山山形尖锐、线条硬朗,阳刚而壮美,只可惜分不清张三李四王老王。据我所知,这一带是喜马拉雅山东端几座极高峰的所在,南迦巴瓦峰和与它隔江相对的加拉白垒雪峰,它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5000米至6000米的雪峰,海洋性冰川发育充分,南迦巴瓦西边的则隆弄冰川、西藏最长的冰川恰青冰川、声名雀起的米堆冰川、来古冰川都聚集在这一地区。我能从空中看到冰川会聚的”玫瑰结”,瑰丽的冰帽、冰舌,惊艳的冰瀑,有点深灰的中碛垄与终碛垄,优美的弧拱,碧玉般的冰湖,我也感受到了冰川磨蚀、掘蚀的神功。
我是坐车自东向西跨过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五条大江,翻越沙鲁里山、达马拉山、他念他翁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五大山脉的,用了6天时间,现在,居然二个小时就从拉萨飞降重庆,逆向飞过了这五条大江与五大山脉,而且还飞越了大雪山、邛崃山和大渡河、岷江。空中鸟瞰神州大地,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悬路天险、家国田园,无不激起崇高的情感。想起那“一日千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在今日已是昨日黄花了。我们现在时行千里已成家常便饭。社会之进步、科技之先进,使人类的视野无限地扩大,上天、入地、下海不再是神话。而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生于今日,受用无穷。幸福感油然而生。


附一:本次藏地行摄所携物品清单
照相器材类:佳能1D,富士6ⅹ9胶片机,24-105 mm变焦镜头,100-400mm变焦望远镜头,8-16mm变焦鱼眼镜头,小闪光灯,PCL镜,灰镜,备用电池,小手电,CF卡,120胶卷,U盘,反光板(未用上),相机充电器,三角架,双肩摄影包;
服装类:防雨冲锋衣、裤,排汗内衣、袜子,一次性内裤,手套(未用上),厚裇衫,透气旅游登山鞋,帽子;
生活用品类:手机,毛巾,牙刷牙膏,防晒霜,保温杯,红茶,放大镜,小刀剪,手机充电器,大行李箱;
药品类:红景天胶囊,板蓝根冲剂,复方阿司匹林,感冒清,泻痢停;
资料类:甘肃、青海、西藏导游词,《中国国家地理地图》,凹凸地形图,西藏旅游公路里程地图册;
其它类:笔记本电脑,名片,笔,纸,驾照,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

附二:车上拍摄的经验
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天天与车为伴,上下班坐车,走亲访友坐车,旅游更是离不开车。我的车拍经验有几点,供朋友们分享交流:
第一,要随车携带相机,如果有私家车更要如此,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纪实题材,为你抓拍提供良机。我就在驾车时遇雨堵车,我透过挡风玻璃拍了一张雨中十字路口照片,因水流玻璃和汽车尾灯的关系,拍出来的片子竟像水彩画一样。我还抓拍过山火、大楼起火的照片,都是因为随车带有相机才没错过时机。我有一个朋友在车上拍了一组超载单车、摩托车、三轮车,获了全国艺术年赛的大奖。
第二,出外旅游,往往距离远,时间长,许多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旅行生活是一种常态,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讲,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太浪费了。一定要抓住车行路上的时机拍照,许多美景就在行进之中。为了拍照,你一定要选择靠窗的座位,左右两边的窗子首选玻璃能拉开的,能选坐副驾驶位是车上摄影最好的选择。请一定要注意,不论是你坐副驾驶位还是窗玻璃不能拉开的窗子,你一定要在车开动以前,帮助司机将玻璃擦洗干净。这样,才可能提高画面质量。
第三,车上拍摄,一定要速度优先。根据车速高低、车体颠簸摇晃程度和所拍主体远近、大小,快门速度大致在800分之一秒至2000分之一秒之间为妥,一般而言,车速越快、车体越晃、物体越近越小,那么快门速度就要越快。我一般定速在1500分之一秒左右。不然,照片在后视窗上看还马马虎虎,放到电脑上一看,必然是清晰度有问题的。而要提高速度,除了增大镜头光圈外,主要是通过ISO感光度来调整,ISO感光度调至400或800,画面的颗粒不会受到影响,高档相机可以提高至1600也没有问题。
第四,车上拍摄,以中长焦镜头为宜,70-300mm的变焦镜头适应能力最强。一定要戴上遮光罩,保护镜头防碰撞车玻璃或窗框,也可以起遮挡小雨的作用。如隔玻璃拍摄,最好不要使用除U镜以外的其它虑镜,否则,容易出现色斑,天空颜色太深,还会迫使快门速度降低2档以上。

附三:航拍的经验
我的航拍经验:一是每一次乘飞机出行都不要放过航拍的机会,记得相机要随机随身带;二是要选择晴天飞行,光线好,透视度高,有蓝天白云,而白云本身就是一景;三是要选择早晨或黄昏的航班,这个时间段的航班人难满舱,座位宽松。更重要的是在空中能碰到日出或落日,这是航拍的兴奋点;四是要选择靠窗的座位,还要根据线路方向与日出、日落方位,选择左窗或右窗。最好是早点到机场换登机牌,要跟服务员说明需靠窗座位才能得到保证;如果是南航,可以通过短信提前选择窗口位置;如果没有窗口座位了,你可以直奔最后一排占座。最后一排也没有窗口位置,你就不能怕开口告人难了,求求人,行行好,有许多乐于助人的人在等待帮助他人呢;五是普通舱一定要选择靠后几排的座位,那样,可以避开机翼遮挡,视野开阔得多。商务舱与头等舱,则尽可能选靠前的座位;六是相机要用中长焦镜头,焦距在70到100为宜。感光度可调至800,用速度优先模式为妥,速度在2000左右均可。速度低于1000,画质难以保证。特别提示,因为是隔着机窗镜子拍摄,镜头不要用虑镜,特别是PCL镜,它们不仅降低你的快门速度,而且会产生眩光,影响画面。七是一定要将窗玻璃擦干净,镜头尽量避开窗上划痕,提高画面质量。


2013.09-10于长沙

创作团合影.jpg



作者-罗鹿呜   巢砥平摄.jpg




罗鹿鸣简介
    罗鹿鸣,六十年代生,湖南祁东县人,现在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兼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德市诗歌协会主席、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桃花源诗季》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已出版《一江诗情入洞庭》《屋顶上的红月亮》《我心在高原》《爱的花絮》等诗集与《世界屋脊的太阳》《真情的天空》等报告文学共9部,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1000多篇,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等发表摄影作品数百幅,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作品被《读者》《中外文摘》等数十家报刊转载,入选各类选本数十种。主编《以人为本》、《桃花源诗群》等多套丛书。获“首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一等奖”、“湖南省第三届金融文学奖”、“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中国桃花源风光摄影大展金奖”、“湖南省好新闻奖”等各类奖项数十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 20: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精美,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7: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 值得收藏 !!

"藏地拾美记" 给准备去西藏的朋友提供了一个事先了解西藏的好机会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