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6|回复: 0

《湖南各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转载《鼓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4 14: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鼓楼》刊发《湖南各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孙文辉 [url=]蛮野寻根[/url] [color=var(--weui-FG-2)]2023-01-02 21:45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湖南
[color=rgba(0, 0, 0, 0.5)]收录于合集
#湖南[color=rgba(0, 0, 0, 0.3)]17个

#自然遗产[color=rgba(0, 0, 0, 0.3)]2个

#文化遗产[color=rgba(0, 0, 0, 0.3)]7个



【按】谢谢怀化《鼓楼》杂志主编石佳能先生刊发拙作《湖南各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全文。由于疫情,此期刊物延期发行。《鼓楼》坚持印行已90期,是由省社科联主管、湖南省侗学会主办的影响较大的地方文化刊物;也是湖南社会科学最佳会刊。

湖南各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全文)
孙文辉
录:引言一、文物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老字号四、中国传统村落五、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六、交通文化遗产七、水利文化遗产八、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九、国家公园附:人类遗产分类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大潮的兴起,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急剧地、跨越式地向信息文明转换;一些绵延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地消失,这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湖南亦不例外。

湖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的,也是从考古和文物的保护开始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进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日程。接着,各行各业随即响应,出现了湖南文化遗产保护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开创出前所未有湖南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局面。

我在参与了一些部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划、规划、宣传、评审等工作之后,感觉到这一项重要而又日益推广普及的工作,缺少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互助;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缺少一个平台整合这些分散的信息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将本人关注到的有限信息归纳、简述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一、湖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文物的发掘、收藏与展示起步的。

历史进入近代,湖南仅有一些零星的古器物出土,但都是在无意中发现或经盗掘出土的,缺乏科学记录。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湖南省博物馆始建,有一定规模,但毁于1930年“七二七之役”(邹欠白《民国长沙市指南》第三章“文化事业”)。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有关湖南考古的主要出版物只有商承祚的《长沙古物闻见记》、蔡季襄的《晚周缯书考证》等书保存有一些较重要的考古信息,但考古工作的成果却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接收的旧省文献委员会的文物只有20多件,且多残破,价值不高。

1951年冬,以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在长沙近郊进行了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是湖南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开端。1952年,考古学家顾铁符、商承祚及中南地区的一些考古工作者先后来长沙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1953年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清理工作队成立,担负起全省田野考古的重任,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开展考古调查、清理和发掘。1972年至1974年初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三座西汉古墓,轰动了全世界。

1986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其前身为湖南省文管会、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是湖南省唯一一家同时具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可移动文物保护甲级资质的单位。省考古所作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全省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以及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等工作。

因此,省考古研究所是湖南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考古所建所36年来,已构建起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善、作风踏实的团队。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8人;拥有包括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X荧光分析仪、电镜等在内的各种大型分析仪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科技考古中心,承担有多项省部级文物保护项目,为多处大遗址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了保护规划和考古发掘计划,完成多项古代建筑的测绘和保护工作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网《湖南考古》)

2021年是中国考古100年,也是湖南考古70年。这年6月,通过专家与群众评选,道县玉蟾岩遗址、洪江高庙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宁乡炭河里遗址、岳阳罗城遗址、龙山里耶古城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长沙铜官窑遗址、中国土司遗址-永顺老司城为“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其中,道县玉蟾岩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龙山里耶古城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4项入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个文件是我国第一个以国家名义颁布的、高规格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党和政府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它与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一起,是政府各部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

博物馆是文物的征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005年12月22日,国家文化部颁布《博物馆管理办法》,2001年4月9日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是实施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重要工作法规,对各部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烈士公园建成开馆。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馆扩建后的新馆开馆。2022年7月30日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其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并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

各地市州级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为湖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正式进入中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而起步的。

2002年,国家文化部开始部署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3年1月20日,文化部正式宣布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不久,这一工程从总方针、保护实施原则、总体目标到工作机构,全部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湖南,闻风而动。2002年年底,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文联在长沙湖南宾馆召开“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讨会”。会议由省委宣传部主持,中国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在研讨会上发言,介绍国内外民间文化的保护形势;全省宣传系统各部门30位专家出席研讨会,研讨会收到了20多篇质量较高的论文。2003年8月,《守望民间》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湖南省第一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著作。研讨会与论文集的出版,推动了湖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向前发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通过。中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附有三个重要文件: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公布了评审范围和六条具体评审标准。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文化部牵头,有发改委、教育部、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等部委局组成。3、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文化部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原则与标准》,将非遗项目的评审分为十大类。其中评审标准中,申报“杂技与竞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三类的项目,必须“具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26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委员会”成立。不久,省文化厅即组织13名评审委员召开了第一次专家评审会。

2009年,在政府部门精简机构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我国继《文物保护法》后,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高规格法律文件。其中第二条,解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容,“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湖南省非遗工作由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分管,2015年机构改革,社文处分为非遗处与公共文化处。非遗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与加强。湖南省政府根据国家文件建立了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省政府办公厅召集的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及相关实施文件。

通过2004年至2022年18年的保护工作,湖南共批准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代表性项目410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传承人304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湖南省有昆曲(湖南省昆剧团昆曲),皮影戏(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皮影、衡山皮影),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茯砖茶制作技艺、岳阳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等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老字号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冲击,如店面和建筑被随意拆迁、改造,周边历史环境被大幅度改变,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经营设施日趋陈旧,传统工艺不断失传,专门人才持续流失,保护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等。加强对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进入商务工作者的视野。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商业资源,促进老字号的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10月26日,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的通知》,将“中华老字号”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并提出了“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有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或服务”等7个认定条件。附有《“振兴老字号工程”工作方案》《“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老字号工作联系表》《老字号发展情况调查表》《“中华老字号”申报书》《调查表,申报表》等实施文件。通知下发以后,商务部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对各地申报的967家老字号进行了审核,确定434家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湖南长沙:火宫殿、玉楼东、九芝堂、杨裕兴、又一村、凯旋门、老杨明远、玉和、九如斋,常德:第一春,沅江:億昌,衡阳:杨裕兴等12家品牌或字号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2020年12月,长沙银苑、德茂隆、甘长顺、黄春和、湖南龙牌(酱油)入选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

2007年2月12日《商务部、文化部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指示:“将老字号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对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符合条件的要优先列入省级名录并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商务厅2012年启动了“湖南老字号”认定工作,2014年6月4日首次认定一批“湖南老字号”,至2020年第五批名单公布,已有“武陵酒”等164家企业获“湖南老字号”品牌或字号。

2022年3月9日湖南省商务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第六批“湖南老字号”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将商业部条件中品牌创立的年限,修订为“创立50年(含)以上”。12月18日商务厅发布关于第六批“湖南老字号”75个品牌公示公告,公示时间为2022年12月8日至15日。


四、中国传统村落

随着国家现代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自然村在广大的乡村土地上萎缩、消失。据有关方面2000年的统计,全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10年内减少90万个。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这种现状作出了概括:“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文件中指出的“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有很大一部分是延续了数百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群落,它们被人们称之为“古村”“古村落”,2019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将习惯称谓“古村落”规范为“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也体现出了中国农业文明历史进程,它们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具有历史的沿革、独特民俗民风,它们经历久远年代,至今仍为人居住,突出农耕文明的意义及文化传承的价值。一些古村落的消失,虽然是文明进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损失。

2011年,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普查。2012年4月,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的调研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中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农业文化空间,它包含了传统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载体和习俗。传统村落的历史既来自传统、又延续到当代,从时间上看是活态的、从空间上看是立体的;是社会构成的基层单位——农村社区。

“传统村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记忆、生活传统、生产方式、乡规民约、风俗方言等,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乡村中存在。传统村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命土壤。

2012年9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创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住房城乡建设部为“中国传统村落”制定了“认定标准”,它包括:

1、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2、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全国28个省(区)共646个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湖南省入选30个。2013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15个村落中,湖南省入选42个。2014年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994个村落中,湖南19个村入选。2015年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598个村落中,湖南省入选166个。2019年公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全国共2666个村落入选,其中湖南入选401个。

2022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1352个村入选名录,湖南入选46个。

总计全国六批批准“中国传统村落”共8171个,湖南共计704个,占全国32个省(区市)总数的8.6%强。

“中国传统村落”的认定,有效地遏制了对乡村建筑的乱拆乱毁、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恣意破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安排,将有力促进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各项工作,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及文化旅游消费中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这一方面,其成果在不断涌现。


五、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是:具有独特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在当地的食物与生计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物多样性,拥有突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拥有独特的农牧业景观

中国共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的古枣园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等19项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世界首位。

农业农村部组织评审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8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实施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农业部负责认定并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省级以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再搞层层认定。

第六条规定了成为国家“重要农业遗产”应具备的条件是:“1、历史传承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为当地农业生产、居民收入和社会福祉提供保障;2、蕴涵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或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3、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蕴含劳动人民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4、面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镇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负面影响,存在着消亡风险。5、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两年认定一批,具体认定条件由农业部制定和发布。”

并规定,保护不好的应该整改或撤销。

至2022年12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分六批认定了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60多种农牧业物种和各类农业生态类型,分布在29个省份的151个县(市、区)。

湖南省入选名录的有8项,它们是

第一批:新化紫鹊界梯田(同时也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第二批: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第四批: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

第五批:安化黑茶文化系统,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

第六批:龙山油桐种植系统。

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冠以“重要”二字,不再搞省级以下的认定,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提倡;但作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于自身所拥有的农业文化遗产,也应该胸有成竹,也可以自行进行有效的保护。


六、交通文化遗产


湖南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交通运输部门有着领先的优势、并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对于湖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创造了“专家推动,领导重视,普查先行,上下联动,全面统计,重点保护”的遗产保护新模式。

2009年1月,湖南省交通厅交通史专家蒋响元向湖南省委提交《关于迅速启动我省古道、古桥普法及立法保护的建议》,在国内率先提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批复和省交通厅、省文物局的重视与支持。

2010年9月9日,湖南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筹)第一届理事会在长沙召开,并通过了基金会决定:以保护现有交通文化遗产为工作重点,资助湖南境内的交通文化遗产普查、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以及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等公益活动,同时参与区域及国际间的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和交流。

2010年,湖南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跨部门的交通遗产普查。据普查统计,湖南省内遗存古道121条、古亭722座、古渡330处,古桥2000余座。其中完成勘测的石梁桥197座、石拱桥543座、廊桥215座,其他桥梁56座。

普查成果通过蒋响元的研究成果《湖湘文库·湖南古代交通遗存》《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湖南古代交通史(史前~清末)》得到全面的记录、归纳、总结并为保护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托。

普查促成了一大批古道古桥古亭入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11年公布的第九批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湘粤古驿道(郴州段)、湘桂(潇贺)古驿道(江永、江华、道县段)、湘黔古驿道(洞口段)、泸溪高山坪古驿道以及沅陵沅水古纤道、南岳朝圣古道、炎陵御祭古道(含“邑有圣陵”碑刻),益阳枫林桥、邵东洪桥、武冈木瓜桥、蓝山万年桥、凤凰虹桥、能滩吊桥位列其中,是交通遗存入选省文保单位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批,其中古驿道、古纤道、古路亭及古驿站首次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交通遗产保护,创造了全国交通遗产保护的“湖南模式”。2018年7月,根据国家交通部领导批示精神,省交通厅决定成立《湖南交通遗产》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将普查资料及陆续更新的资料进行著录。丛书拟分五卷:《湖南古代廊桥》《湖南古代石拱桥》《湖南古代梁桥》《湖南古路亭及舟车马具遗存》和《湖南非物质交通文化遗产》。

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当然有它的特殊性,但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讲实际、做实事、有实效的保护思路与做法,值得提倡。


七、水利文化遗产


湖南水利文化遗产是结合在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的。湖南早期人类聚水而居,水的利用与水源的保护,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成为自觉意识。

2021年9月17日,水利部部务公文审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后,10月20日,国家水利部正式下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明确从2021年起,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和认定管理体系。

国家水利遗产是指具有重大国际国内影响力,或具有显著除害兴利功能价值,或对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大影响或突出社会贡献,以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系统遗存。首批国家水利遗产认定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物质遗产为主,要求其建成或传承历史文化不少于100年。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水、具有突出革命文化属性的水利遗产认定年限不少于50年。

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在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在水利发展史上,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精神文化传承等具有重大意义或产生重要影响;对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涵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景观欣赏等方面的知识、制度和技术,在其所处历史时期较为先进宏大,具有独特性、代表性或唯一性;在推动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备良好的保护或利用基础,当地政府或者有关管理单位制定了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国家水利遗产主要以遗产所在地的县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如遗产地域涉及跨市、县级行政区域的,可由涉及市、县级人民政府联合申报,也可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申报或实施统一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申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照申报要求进行筛选推报。水利部将成立专家评审组,通过现场核查等方式对各地推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审,确定候选项目名单并进行公示。最终入选项目将被认定为国家水利遗产并授予相关标识。

2022年7月17日,湖南省水文化研究会在长沙成立,前水利厅厅长当选为湖南省水文化研究会会长。遵照水利部文件精神、省水利厅党组指示,湖南省水利厅委托水文化研究会制定《湖南省水文化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将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列为其重要工作事项。

2022年12月8日,水文研究会组织专家审议《湖南省水利遗产认定与管理办法研究》(附《湖南省水利(工程)遗产认定与管理办法(建议稿)》)、《湖南省水利(工程)遗产认定标准研究》《湖南省水利(工程)遗产申报指南》三个送审稿,对省级水利遗产的申报、认定范围、标准、程序及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行讨论、审议,为省级水利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制度支撑。三个草案文件在国家水利部《国家水利文化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对湖南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细化,对遗产的认定和管理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和建议。与会水利专家、文化遗产专家对三个文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湖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实践,将在2023年全面铺开。


八、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在人类遗产之中,除了文化遗产,还有自然遗产与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现附录于此。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自然遗产”作了如下定义:

“构成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其中“这类结构群”是指《公约》中此前提到的“文化遗产”。因此,自然遗产不是单纯的大自然,而是与文化遗产有关联的人类遗产。

我国共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14项世界自然遗产为: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三清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县、重庆武隆、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桂林、环江)、中国丹霞(江西鹰潭龙虎山风景区、广东丹霞山风景区,贵州赤水风景区,福建泰宁风景区,浙江江郎山风景区,湖南崀山风景区)、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可可西里、神农架、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泰山、黄山、峨眉山风景区及乐山大佛、武夷山等4项

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地进行融合管理,自然遗产的保护与风景名胜保护有机地整合,不仅保护了总面积达7.05万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还保存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更为遗产地每年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收入。


湖南一直注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国丹霞”的湖南崀山;世界文化遗产1处:老司城遗址。国家自然遗产1处:万佛山-侗寨,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有: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炎帝陵-桃源洞、里耶-乌龙山等4处。


九、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定义为大面积自然或近自然区域,用以保护大尺度生态过程以及这一区域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提供与其环境和文化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的、休闲的和游憩的机会。

国家公园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类型,最早起源于美国,后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通过试点,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它们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

湖南省参与“国家公园(试点)”工程是湖南南山国家公园,2016年8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是中国首批十个之一、湖南省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它包括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新宁县和永州市东安县的相关辖区。共涉及自然保护地14处,包括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自然公园和3处省级自然保护地。2021年,在原试点区635.94km2的基础上,对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崀山风景名胜区部分区域,以及各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区域进行整合优化后,总面积达1395.41km2,涉及湖南省2市4县20个乡镇,10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牧场,126个行政村。此项目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我本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身份,聘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虽然没有进入国家首批名录,但在试点操作的实践中,也推动了地方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


世界遗产分类表
2023年1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